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陕西推“文物紫线” 解…
非法盗捞海底文物愈演愈…
国家文物局局长:不提倡…
漫议“便面”——兼谈文…
詹祥生委员:加大文物保…
文物能否由百姓购买认养…
委员呼吁盗抢文物恢复死…
文物鉴定的学术与市场
韶关一宗祠文物被盗 案…
文物鉴定:让学术的归学…
最新热门    
 
地下文物应不应合法化? 反对者:市场非最佳方式

时间:2012-3-19 16:55:50  来源:不详
[注: 文化遗产,中文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它们属于全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国家必须承担起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的责任。
  文物无罪但收藏有对错
  有关人士给“地下”收藏文物合法化找了个理由,即“文物没有对错”,于是,文物收藏也不应该有对错。说到“收藏”,就一定不能脱离“所有权”。文物没有对错,但所有权却是有“合法”、“非法”之分。如果个人收藏的所有权是合法的,尽管秘不示人,那也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无所谓“地上”“地下”的。但是,如果占有的是国家法律明确规定是属于国家的文物,那么,当试图将这些文物转化为个人所有时,就是在侵害公众的权益。所以,尽管文物没有对错,但文物的收藏一定会有对错。
  如何让占有这些侵犯他人所有权文物的收藏者,摆脱负罪感,同时还可以合法地占有这些文物呢?办法是有的,但绝不是给收藏者以“大赦”,而是让这些文物回归其法律规定的所有者,即社会公众。将这些文物悉数捐赠给社会,由代表社会利益的信托管理者来履行对这些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如果捐赠者有能力、有意愿履行信托管理责任,则可以成立公益性机构,由社会人士组成的理事会来进行管理。如果捐赠者没有保护能力,则可以由国家文物收藏机构来管理,并提供公众利用这些文物的条件。这样,所谓的“地下”收藏就成为光明正大的公共收藏。
  市场并非文保最好方式
  需要明确的是:国内文物市场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对国内居民开放了。此后,各种档次、各种类型的文物交易场所纷纷出现,基本涵盖了从一般文物到高端文物的交易活动。不同的文物交易场所,对进行交易的文物是有一些要求的,如文物监管市场通常只允许一般文物的交易,文物拍卖市场则要推出高端文物。这些对交易文物的要求,更多的是由用户的需求决定的,市场规律在这里已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为什么人们感觉不到市场对文物保护的作用呢?感觉不到市场“扬真抑假”的作用呢?这是由于文物自身的特殊性:文物具有独特、稀少的特点,只此一件,如爱好者众,如通过市场交易,则只能是出高价者得之。因此,出售者希望卖到最高价,而买者则希望“捡漏”,交易双方都视“公平交易”为虚言,都将[注: 都将 拼音: 解释: 1.唐五代禁军统兵官名。-doujiang]“诚信”抛到脑后,市场形同虚设了。所以,市场只是文物流转的场所之一,由于从交易双方的获益考虑,市场的公开交易并不一定是交易者的最佳选择,于是就有了场外交易,有了私下交易。这些现象,并不是《文物保护法》造成的,而恰恰是文物交易与生俱来的。
  保护文物的措施包括法律、行政管理、经济、科技和教育,只有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才能发挥保护文物的最大效力。如果要想在文物交易中保护交易者的利益,即避免受骗上当,最重要的是提高收藏者对文物价值的认识,增强收藏者文物保护的自觉性和责任意识,少了利益的诱惑,其辨真识假的能力就会少受干扰。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