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关公秉烛夜读竟然也有遗…
古代图像会“说话” 武…
揭秘古代两会(1)
揭秘古代两会(2)
《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填…
女为悦己者容 盘点古代…
揭秘古代官场:性贿赂效…
揭秘古代官场:性贿赂效…
紫竹斋诗话:山花也有广…
古代盗墓圈黑话:尸体称…
最新热门    
 
古代也有都市精神 《三都赋》体现都邑文明自觉

时间:2012-3-20 10:35:34  来源:不详
中国有悠久的文明形态,其中“都市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注: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中国古代是指先秦至1840年鸦片战争的历史-zhongguogudai]的都市,不仅是居住的场所,而且也是文明的载体,注重文明礼仪的修养,是政权与统治存在的合法性表现。我们在中国古代文学总集《文选》中,可以找到大量以都邑为表现题材的赋作。其中以班固《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以及左思的《三都赋》为代表作。它们彰显了当时都邑文明的自觉意识。 
  中国自古以来号称礼义之邦,就与这种都市文明建设有关。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曾为鲁国中都宰,也就是鲁国核心区的行政长官,孔子以礼义治邦,任职一年,便将鲁国中都治理得井井有条,“一年,四方皆则之”。东汉经学家王肃注释道:“鲁国近东,故西方诸侯皆取法则焉。”儒家经典《礼记·经解》还记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孔子认为,到了一个都邑,可以发现人民的教化程度,如果这个地方的人民温柔敦厚,说明《诗》教很成功;如果明达事理,则是深于《书》教的结果;如果性情和善,则是乐教的成效……因此,城市精神文明,与礼义修养紧密相关,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城市,它也必定融化在它对于人民的教育与熏陶方面。这种都市精神既是当地经济、政治与地理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反过头来也对城市的建设起着引领作用。
  都市文明的基本出发点是爱国。中国古代的国家最早是由分邦建国时各个诸侯国[注: 诸侯国,中文狭义上指中国历史上秦朝以前分封制下,由中原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天子对封地的称呼,也被称为“诸侯列国”、“列国”-zhuhouguo]发展而来的,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形成统一的封建专制大一统帝国。敬天法祖与保家卫国常常联系在一起。最早的城市爱国精神是从西周至春秋战国[注: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甚至更早时候萌生的。比如《诗经》中的《秦风》就有“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样的诗句,它讴歌了秦国人民保家卫国的精神勇气。春秋时代的齐景公曾经问孔子:“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孔子回答:“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赞美了秦国的这种爱国精神。《楚辞》《九歌》中的《国殇》,就歌颂了楚国战士“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的精神勇气。东汉文人王逸注曰:“言国殇死后,精神强壮,魂魄武毅,长为百鬼之雄杰也。”楚国是当时六国之一,最后为秦国所灭,但是当地人民捍卫自己国土的精神与勇气却可歌可泣。都城郢都更是成为国家的中心,所以屈原《九章》中有《哀郢》一篇,追怀郢都,流放中的屈原最后因故都为秦将白起所攻灭而极度悲痛,投江自沉。南北朝时代的文学家庾信创作的《哀江南赋》这首著名史诗,继承了屈原的这种文学精神。在传统文化中,首都乃国家宗庙之所在,是统一政权的象征,在杜甫的代表作《秋兴八首》中,有“每依北斗望京华”这样的诗句;南宋词人辛弃疾[注: 辛弃疾(1140年5月1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中国山东济南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词人。]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