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中国文化仍存短视现象 …
高等学校文化育人研讨会…
沂水:主棺发掘剩十厘米…
沂水发掘2600年前国君级…
德州首次发现岳石文化遗…
余姚发掘确认南宋丞相史…
红山文化首次发掘男女并…
红山文化首次发掘男女并…
河北邺城遗址佛像埋藏坑…
福州宋墓考古发掘结束 …
最新热门    
 
五次发掘:水洞沟有多少秘密?

时间:2012-5-21 12:21:57  来源:不详
昔日水洞沟:古人类如何生活

 

    今日的水洞沟,属于半干旱半荒漠区。但在五六千年至三四万年前,水洞沟附近不仅有丰沛的湖水,而且有茂盛的青草、灌木,还有数量较多的野生动物。钟侃向记者描述了当时人类生活的图景:当时,生产力低下,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很弱,只能依靠自然,因此,哪里条件好他们就到哪里去,环境变了,难以生存了,他们就离开了。过一段时间,条件改善了,就又有人来了,就这样断断续续延续了两三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到了明代,水洞沟附近又开始修筑长城[注: 长城(Great Wall),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建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修筑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其主要目的在于防御北方民族的侵袭。],屯兵驻守。

 

    早期的水洞沟人,是以捕猎、采集为主要生活来源。由于资源有限,水洞沟人群的规模不可能很大。据钟侃所说,多的时候可能有几十人,但不会超过百人,少的时候可能只有十几个人。即使到了后期,水洞沟人也不会很多,水洞沟遗址的灰烬不很厚、也不够密集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几个文化层的发现,则反映了当地气候条件的多次变化。

 

    王惠民介绍,在第五次发掘中,考古专家首次论证并确认了水洞沟人间接用火、掌握“石烹法”的证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先民对资源环境的高度认知、利用能力和因地制宜、机动灵活的生存方略,已从迁徙游动的狩猎、采集经济逐步转向定居生活的农业[注: 农业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经济。水洞沟人烧石烹煮食物、进而改善水质的创举,在文明的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水洞沟人用火模式的转变,对整个旧石器时代人类用火的研究都有重要启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