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名人故里文化战略研讨:…
学者解析“女娲遗骨”事…
著名学者来新夏先生喜迎…
女娲骸骨山西被发现? 学…
“女娲遗骨”被质疑 学…
商家卖粽子广告词恶搞屈…
专家学者盛赞纪录片《舌…
著名学者、山东大学儒学…
山西学者诉纪连海剽窃案…
学者称中华文明有一万年…
最新热门    
 
学者称国学面临边缘化:学校仅有语文历史两科

时间:2012-6-13 12:38:25  来源:不详
昨天,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孟宪实作客金陵图书馆,举办题为“国学的现状与未来”的讲座,吸引了众多南京市民。

《百家讲坛》曾在全国掀起“国学热”,但孟宪实却说:“国学正面临边缘化、碎片化的尴尬。”

说尴尬:“历史成副科,语文勉强与英语‘平起平坐’”

“所谓碎片化,早在1930年,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文化[注: 中华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即汉族文化,汉文化。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圈”。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已经不再是一个整体。”孟宪实说,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尤为重要,在古代中国,教育的学科可以分为经史子集,而自从西方文化冲击之后,教育被分成了语文、数学、外语等多学科。其中,涉及中国文化的只有语文和历史两个科目。

“边缘化仅从教育中就可以看出。现在的课程有主次之分,历史科目属于‘副科’,不受学校和学生的重视。而作为主科之一的语文课,在大部分省市的高考分数设置中,也与英语科目平起平坐。多数大学都要求学生毕业时英语要考过四级、六级,却从未有大学要求学生的大学语文成绩达到怎样的标准,由此可见国学的边缘化地位。”孟宪实说。

析原因:部分传统文化、传说消失在汉字变迁过程中

为什么国学会遇到上述种种尴尬?

“部分归因于汉字的改革。”孟宪实表示,鸦片战争[注: 鸦片战争(Sino-British Opium War),中国近代史上一共有两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以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等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民国时期,不少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造成阻力,钱玄同[注: 钱玄同(1887—1939),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字学家、著名文学理论家、语言学家。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浙江省吴兴(今湖州市)人,]还提出“消灭”汉字三步骤。

“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都保留在汉字里,要防止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就是消灭汉字。当时提出的三步骤是:给汉字加拼音;不停简化汉字;汉字消失全部拼音化。”孟宪实说,后来,对汉字的简化和汉语拼音的使用提上了日程。“从繁体汉字变成现在的拼音化简体字,虽然方便了不少,但古人在造字时所涉及到的文化、传说部分消失在了变迁中。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一定要慎重,现在也有人提议恢复繁体字的使用,但出于现实情况的考虑,这是基本不可能实现的。”

看希望:国人对文化“被抢走”心生不甘,经典再度走红

在孟宪实看来,虽然国学地位尴尬,但仍可看到可喜的一面。

“近几年,国人不断受到韩国、日本用中国传统文化申遗的刺激,对文化‘被抢走’心生不甘。实际上,对国学的重视早就该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如何让受众心甘情愿去接受、去了解国学,更是值得深思。当年于丹在《百家讲坛》那么受欢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因为拉近了读者与孔子、与经典的距离。”孟宪实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读经典,从经典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