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一场校庆,打破四个常规…
《敦煌遗书库》数据库打…
打破思想桎梏是辛亥革命…
艺术家枯坐700小时 打破…
韩寒将打破“十二不”原…
数字电视打破垄断乃惠民…
专家六依据认定曹操高陵…
如何打破单身终老的宿命…
民俗文化工作者需要打破…
文学批评何时打破“圈子…
最新热门    
 
钱宁打破体例重构《论语》 不加一字不减一字

时间:2012-6-18 9:57:36  来源:不详
弟子的记录。”钱宁说。
  怎么重编?
  解构再现孔子思想
  “既然《论语》不是孔子亲自编订的,为什么我们今天就不能重新编一下呢?”上世纪80年代末留学美国的钱宁,决定借用西方“解构主义”里“解构”一词,对流传于世2000多年的《论语》“动手术”。
  所谓解构,就是对一个事物进行分解和重构,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其中蕴涵的新意义。《论语》需要解构,是因为我们现在读到的《论语》如同一团乱麻,头绪很难理清。钱宁表示。
  尽管如此认为,《论语》还是有线头的。钱宁所说的线头就是孔子倡导的“仁”。钱宁认为,“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是孔子思想的逻辑起点,是孔子努力做的一切。让钱宁没想到的是,在不增不减一字的情况下,以“仁”为线头重构的《论语》,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不加一字,不减一字,编而不作,《论语》一新。”是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对钱宁《新论语》的评价。
  对于自己的解构法,钱宁觉得还是挺给力的,那就是能够试图清除《论语》给西方人留下的缺乏深度、没有逻辑的普遍印象。钱宁认为,《论语》鲜得西方学人好评和赞扬,是因为当西方学人怀着崇敬的心情,认真拜读《论语》时,看到的是一些散乱的道德箴言。
  “这些批评并非没有道理。”“我们中国人读《论语》难道不也是一头雾水吗?如果不是历代无数注释家的艰辛梳理和细心阐释,我们今天哪里看得出其中那么多的‘微言大义’呢?”钱宁说。
  意义何在?
  成为人人读懂的经典
  实际上,有重编《论语》想法的人不少,《论语》也被各种方式编辑过。比如按主题分类编的,将孔子论道、孔子论人、孔子论治国、孔子论修身……编在一起的书占了多数。也有人曾经试图以孔子的编年,把《论语》整理成新版本。当然还有更大胆的,把《论语》改成四言诗。钱宁用解构法解读的《论语》,用钱宁的话说是使其成为一本有逻辑、有深度,全世界人——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无需繁琐注释就能读懂和理解的经典。
  将《论语》一分为二,内编是孔子之语,外编是弟子之言,这是钱宁对《论语》解构的第一步。为了保证孔子言论的准确和纯粹,内编收入了所有“子曰”之语,分核心篇、路径篇、实践篇、例证篇和哲思篇。弟子之言和其他辑录一律放在外编,又分评价篇、记忆篇和阐释篇。如此分类,钱宁的看法是,能使《论语》论点鲜明、主题贯穿、层次分明、论述清晰,更能呈现孔子思想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历史文献永远有存在的价值。2000多年来,《论语》一直作为经典没有被改动过,重编《论语》是早晚的事,只不过是自己胆子大先做了,钱宁笑称。不过,“作为一本辅助读物是应该可以成立的。”钱宁对此深信不疑。
  让更多的人记住《论语》充满生命力的名言,让更多的人无须太多的时间读懂《论语》、读懂孔子,是钱宁重编《论语》的初衷所在。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