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为催生学术精品殚精竭虑…
7日迎立秋 民俗专家称二…
文物鉴定专家走穴忙 别…
文物专家热衷于“走穴”…
侯文学:文物专家咋成了…
专家解读“小口双耳尖底…
大家谈读书:《现代汉语…
联合国专家:文化遗产地…
专家批国内动画创作技术…
湖北重编《本草纲目》 …
最新热门    
 
专家谈如何合理利用长城:不能一提利用就想到钱

时间:2012-8-9 11:14:51  来源:不详
阶段,除了文献历史研究,还出现了田野考古研究,并逐步形成了长城学这一学科体系。不过这些研究多局限于个体的兴趣关注,尚未形成一种系统的学术体系。
  “长城历史悠久、建筑宏伟、内涵丰富,其历史价值、军事作用、建筑艺术、工程技术、美学价值以及涉及民族交往等有关领域都有待深入探索、开发和研究,但从目前国内学术界来看,以长城作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学者和机构一个都没有。”段清波说,国内唯一一个长城研究机构——长城学会也只是一些业余爱好者发起成立的民间组织,尚不能取代专业研究机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注: 中华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即汉族文化,汉文化。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圈”。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张廷皓则呼吁尽快建立中国长城保护研究中心。“研究长城靠几个专家零星打斗远远不够,应从国家层面建立一个综合研究机构,为长城研究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推动长城基础研究工作。”他说。
  其二:如何破解土遗址保护技术难关?
  砖石结构的长城只是少部分,特别是在西北地[注: 北地,指中国古代地名北地郡,其地域大致在今陕西、甘肃、宁夏一带(详细情况请参看词条“北地郡”)。-beidi]区,90%以上的现存长城都是土遗址。土遗址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科学适用的保护技术还有待研究摸索。
  位于贺兰山中部的宁夏三关口明长城墙体历经风雨侵蚀已经变得坑坑洼洼,墙体和底基相连的部分几乎被大风掏空,随时有成片倒塌的危险;甘肃省山丹县长城本体面临着地震毁坏、暴雨[注: 强度很大的降雨。中国气象部门规定1h内雨量大于等于16mm,或24h雨量大于 等于50mm的降雨为暴雨。]冲刷、洪水侵蚀等因素的威胁,还有80多公里的明长城本体随时面临坍塌的险情……这样令人唏嘘的情景在长城沿线各地屡见不鲜。
  在调查中记者得知,近年来大规模人为破坏长城的现象已经基本得到遏制,气候变化以及风雨侵蚀等自然因素破坏成为长城保护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尤其在西北地区。区别于京、冀等地由砖石砌筑的长城,西北地区的长城几乎全为黄土夯筑而成。尽管西北气候较为干燥,年平均降雨量很少,给土筑长城的保护创造了先天的有利条件,但该地区岩层裸露,地表物质疏松,风沙肆虐下,导致长城某些地段墙体大面积的崩塌、毁损甚至消逝。此外,西北地区较大的温差变化对夯土长城也是一种威胁。这种变化造成土壤热胀冷缩后,墙体不同程度的剥蚀、松散、解体等情况随时发生。
  这种自然的破坏让文物保护专家均感束手无策。“土遗址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目前并没有太好的应对办法。”甘肃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肖学智说,目前保护土长城多用土坯填充、支顶、锚杆或灌浆等方法对墙体进行加固,而甘肃敦煌研究院对土质壁画保护技术的一些研究成果也被借鉴运用到夯土长城保护中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长城保护状况。如甘肃渭源县秦长城目前被甘肃作为长城保护的一个试点,使用一种PS化学涂料对墙体进行喷涂加固,基本不会改变墙体形状,不失为一种理想的保护方式,但其造价昂贵,且保护效果还有待检验。
  “这种涂料每公里造价200万元,在正常条件下理论上可以保护20年,如果遭遇极端环境变化保护效果还不好说,而且这种技术只适用于甘肃这样的地理气候,并不具备全国性的示范作用。”肖学智说,研究土遗址保护技术已经迫在眉睫。
  “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