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冯骥才:为乡野天才立像…
冯骥才:文化产业不能唯…
冯骥才:梁林故居维修性…
裴高才:黎元洪“知遇”…
闫会才:说“床”
冯骥才:文化传承不仅仅…
冯骥才:给古代的文明安…
冯骥才:“旧村改造”十…
冯骥才:请不要用“旧村…
冯骥才:请不要糟蹋我们…
最新热门    
 
裴高才:莫将“陈宧”当“陈宦”

时间:2012-8-13 12:23:25  来源:不详
2011年10月10日第十六版)等,也时有发现。

 

    综上所述,为何将“陈宧”一而再,再而三地搞错呢?我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有三:

 

    首先,“宧”与“宦”笔划相近,容易混淆;“陈宧”是历史人物,影响有限,且“宧”不常见,容易出错。其次,编剧、导演与演员,乃至我们的审查官员,史学修养不足。例如在民国初年,一般称人名不是直呼其名,而是呼其号,或以里望称人名。像称陈宧,一般称作“陈二庵”;称黎元洪为“黎黄陂”等。如果稍有历史常识,演员在影视剧中,只会将“陈宧”称作“陈二庵”,不会误呼“陈宦”。再次,传记的作者与编者,对与传主相关人物的研究,以及工作责任感,亟待加强。据笔者了解,上述专著的作者与编者,不是史家,便是中文专家、教授,不存在知识问题。只是有的学者偏重于宏观,疏于微观所致;有的作家、编剧,往往注重艺术性,而忽视历史真实。再则有的作品,纯属应酬之作,未作深入的考订。所以,我们只要稍加认真,是完全可以避免出现这一硬伤的。

 

    人名是一个人特有名词,稍有不慎,就会张冠李戴。有时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会。记得有一位领导退休前参与编纂了一部专著,但编辑竟将他的名字的“骅”,除掉了“马”字旁,被人讥笑为“下马了”。闹得很不愉快。曾几何时,笔者也曾深受其害,有人将敝姓“裴”误作“斐”,我就起笔名“斐祎”,又被人误为“斐伟”。后更名为“飞翼”,有人仍误作为“飞冀”,真让人哭笑不得。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