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儒家经典《论语》与北京…
北京人遗址灾后保护工作…
北京发现规模最大道教龛…
北京怀柔发现明代古砖窑…
明清时老北京商业繁荣:…
8月16日 八国联军公开洗…
北京地区出版物排行榜首…
北京77个文物修复计划立…
北京77个文物修复计划立…
北京77个文物修复计划立…
最新热门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充分挖掘七夕的文化内涵

时间:2012-8-24 12:59:56  来源:不详

在传统的七夕节[注: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也叫东方情人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到来之际,北京[注: 北京有着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民国时期,称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社科智讯民俗学家萧放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2006年七夕节就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注: 文化遗产,中文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名录,但对它的开发还远远不够,应该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

 

    萧放指出,七夕节包含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许多期盼,其最早是“乞巧节”,参与者以少女为主,她们会在这一天穿针引线,制作刺绣、女红,祈祷自己心灵手巧。当今社会,人们应进一步挖掘七夕节关于“巧”的文化内涵。“‘巧’有丰富的含义,会种花种草是‘巧’,会弹琴唱歌也是‘巧’,可以利用这方面的元素设立‘巧节’,激发人们对才艺的追求。”

 

    萧放还说,七夕节的主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今天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它有关爱情的成分,将其理解为中国的“情人节”,这是生活对民俗的要求,是可以理解的变化。“但与古代相比,现代社会男女之间的交往更加开放、自由,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很多婚姻成了‘快餐’,我国的离婚率越来越高。在这个背景下,我们也可以利用七夕节这个传统节日,将它改造成婚姻伦理日、教育日,对夫妻双方进行婚姻忠诚教育、责任教育。”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