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赵珩不赞成京味文化提法 称京味不代表北京文化 |
|
时间:2012-9-7 17:04:09 来源:不详
|
|
|
赵珩,1948年生于北京。原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编审。多年来从事文化史、北京史、戏曲史的研究,著有《老饕漫笔》、《彀外谭屑》等。
走进赵珩的家,有被书包围了的感觉,不大的书房里,塞满了书。赵老师笑着说:“书太多了,每月寄来的刊物近40种,也是个很大的负担,邮递员说,我家的邮件是小区里最多的。”
当大夫是个历史误会
我父亲曾是中华书局的副总编,负责过二十四史[注: 《二十四史》是一部规模巨大、卷帙浩繁的史学丛书,全书共计3249卷,4000万字,从第一部《史记》至最后一部《明史》,共耗时1800余年,是世界图书史上的巨著。]的整理工作。我曾担任过燕山出版社的总编,干了16年,现在退下来了。
我从小就喜欢文史,我父亲那时非常忙,主要靠自修。在学校,我的数理化很勉强,但文科较好,赶上“文革”,没有上大学的机会,后来到了医院。
我的经历在同龄人中比较特殊,一直比较顺,没受到太大冲击,跟老一代学人交流也比较多,他们大多年龄比我大20到30岁。我对旧事旧人了解较多,对掌故较熟,所以与他们交流没代沟。
我当了近11年大夫,那是一个历史误会,我并不喜欢医学,最终还是干了文史。
京味儿不能代表北京文化
我不太赞成“京味文化”这个提法,它将北京文化市井化了。北京文化是多元的,作为800年的帝都,还有宫廷文化和士大夫[注: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在中世纪,通过竞争性考试选拔官吏的人事体制为中国所独有,因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士大夫阶层,即专门为做官而读书考试的知识分子阶层。]文化,市井文化只能占一少部分。
1928年迁都,一般人不太注意,但我认为非常重要,不再作为政治中心[注: 政治中心是指以行政管理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城市中设置各级行政管理机构。由于各个城市在行政管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心作用大小也不同。],北京人[注: 京人又称北京猿人、中国猿人,正式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现在在科学上常称之为“中国直立人”或“北京直立人”,拉丁文学名为Homo erectus pekinensis。]出现了一种怅惘,发生了一次城市的转型,这一时期也是北京文化教育发展相对繁荣的时期。遭遇政治和经济上的萧条,但萧条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个相对宁静的环境,造就了一次文化的崛起。
保护传统我们迟到60年
有些认识的转变需要时间,今天的北京已无法去谈整体保护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迟到了60年。就像一串珍珠项链,本来由一百个珍珠串成,现在88颗都丢了,我们也就只能孤立地保留这12颗而已,再不要把它拆毁了,也不要再复建了,文物不可再生。
在世界城市中,凡是在二战中没有被全部破坏的(如米兰、科隆在二战中被毁坏),像伦敦、巴黎、东京等,你十几年不去也不会有太大变化。日本人很保守,你吃一种烧肉,每次去都是一样的厚度,原来一碟给四片,现在还是,味道也还是几十年前的味道,并不能说这个国家不发展,它的经济、科技都改变了,但它可以保持一个城市原本的东西,一种传统。
[1] [2] [3]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