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童庆炳:提出“文化诗学…
童庆炳:提出“文化诗学…
最新热门    
 
童庆炳:提出“文化诗学”与社会发展变化有关(4)

时间:2012-9-27 12:28:55  来源:不详
当下文学理论的困局与出路

吴子林:您觉得我们的文学理论研究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样的对策[注: 汉代出现的察举制度的一种考试方法﹐又称“策试”。汉文帝二年(前178)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十五年再诏举贤良能直谏者﹐并亲自加以策试﹐其时参加对策者百余人。]

童庆炳:长期以来,文学理论研究常被说成比较“空”,“空洞无物”,“不及物”,或“大而无当”,人们这样说,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是目前中国文学理论的困局。这种困局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学理论研究经常置于认识论的框架内,常常变成概念与术语的游戏。认识论作为一种哲学理论是重要的,对于自然和社会科学是很有用的,但对于美和艺术的这类特别富于人文情感的事物的复杂情况,往往缺乏解释力。认识论只能解决文学中的认识问题,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认识论的框架,无非是一系列[注: 一系列 拼音: 解释: 1.犹言一连串。-yixilie]的二元对峙:现象与本质、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个别与一般、个性与共性、偶然与必然、有限与无限等,它们很难切入文学艺术和美的复杂问题中,很难解决艺术与美的问题。如对文学的本质、文学的真实、文学的典型等许多问题,都无法用这些二元对峙的概念去解决。这是被事实所证明了的。因此,抽象的哲学认识论常常不利于文学问题的具体解释。但是,文学、文学理论与历史的关系则有着深厚的联系。任何一个文学问题都是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针对一定的现象提出来的,我们的研究就必须放回到一定的历史语境中才能得到具体的解释。因此,可以说,无论文学问题的提出,还是文学问题的解答,都与历史语境相关。离开历史语境,孤立地运用概念进行逻辑的推理,不但显得空洞,而且解释不了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文学理论作为一种理论首先是求真,真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如何去讲求善与美呢?所以我反复强调,文学理论的力量就在于对历史语境的把握。“论从史出”是我的一贯主张。我多年前就在批判所谓“新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和作品中,提出“历史—人文张力”说,并把它运用于各种作品的解释中,就是一种立足于现实的文学创作[注:   在这插入文字  在这插入文字-wenxuechuangzuo]的理论,其解释力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由此,我觉得我们的理论要有一种伟大的历史感,这才可能是真正的有力量的理论。归结起来,当前文学理论的困局的出路有二:一是文学理论应面对现实,并与当代的文学创作、文学现象保持密切和生动联系,只有认真去研究和解决从中国的现实里面提炼出来的真问题,做深入的细致的探讨,才可能有真学问;二是做到前面说的“历史语境化”,对文学理论问题放回到原有的历史语境中去把握,作一种溯源式的具体化历史研究。

吴子林:近年来,不时有“反对理论”或“理论已死”的论调,对此您怎么看?

童庆炳:马克思[注: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早期在中国被译为麦喀士,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我不同意“反对理论”或“理论已死”的论调。理论创造是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它是对一个事物深层次的、本性之物的理解与把握,理论的抽象有助于我们摆脱无知、半无知的状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