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和田玉成新疆重点产业 …
专家称从第一手感受体验…
专家学者共商清代南部县…
各国专家参观故宫长城 …
邢窑遗迹群挖掘收尾 专…
专家会诊石家庄毗卢寺壁…
近20所高校国学研究院共…
北京五年16亿保护文物 …
专家:“博士后”做学问…
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荆楚文…
最新热门    
 
法学专家王迁谈古籍“断句”问题

时间:2012-11-6 12:16:02  来源:不详

  【编者按】华东政法大学王迁教授近日在关于“信息网络与著作权保护前沿法律问题分析”的讲座中,对于古籍“断句”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令人豁然开朗。兹选摘如下,以飨读者。

  【主讲人】王迁,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二、古籍“断句”问题

  这个问题涉及到对古籍断句标点问题,近期司法实践中有很多案子,而且各地法院观点也不太一样。什么叫对古籍的断句呢?中国古典文献是没有断句的,是连一起写的,现在的人没有过去古文功底,为了方便人们阅读,有学者就对古文进行了断句,断句之后的东西被他人使用,这些断句的学者起诉他人侵权,比方说这个案子涉及到对一部古典文献《艺术典》,著名学者断句之后把断句后的版本命名为《相术》,有人未许可出版,学者认为断句之后能形成演绎作品,请问这个观点成立不成立?断句有没有可能是演绎行为?我觉得是可能的。

  我举两个例子:有一首诗叫《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注: 杏花村,以汾酒闻名天下。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代,这里的杏花村都以酿酒、酒文化闻名。盛唐时,这里以“杏花村里酒如泉”、“处处街头揭翠帘”成为酒文化的古都。],有人做了巧妙的断句,把诗变成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改变了古人文字组合方式。

  据说有一个故事,慈禧太后[注: 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叶赫那拉氏,名杏贞[1]。慈禧出身于满洲镶蓝旗(后抬入满洲镶黄旗)一个官宦世家。]很喜欢《凉州词》这首诗,慈禧请书法家写这首诗,书法家写的时候忘写“间”字了,慈禧特别生气,书法家灵机一动说他故意把诗改了,变成: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改变了文字组合的方式,产生了新的表达效果,但是跟现在所说的发生纠纷的古籍断句还是不一样的,现在讨论的古籍断句究竟能不能产生作品呢?要回到著作权法基本原理上。

  20世纪30年代纳粹德国制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艘载人热气球飞船,叫兴登堡号,从德国飞往美国的路上突然失火,坠毁了,几十名乘客死亡,兴登堡号事件宣告了人类利用热气球载人进行大规模商用飞行的历史从此终止,问题在于这次事件的原因一直没查清楚,德国和美国调查组查来查去也查不清楚失火原因,有一名德国学者立志查明真相,他自认为找到了真实原因,他说这事是共产党干的,说是兴登堡号上的机械师女朋友是德共,教唆机械师在动力装置上做手脚。该德国人由此写了一本调查报告,名称叫《谁毁灭了兴登堡号》,一家美国电影公司看到了这本书,觉得题材太好了,聘两个编剧,根据这本书披露出来的前因后果写了电影剧本,准备拍摄电影,德国人知道之后向法院起诉,要求法院下一个禁令,禁止电影公司拍剧本,理由是未经我的许可使用剧本侵犯了我的改编权,德国人能打赢吗?这本书叫不叫作品?是,毫无疑问,因为文字组合是源自于本人的,是有独创性的,问题在于这本书可不是小说,如果是小说的话,未经小说作者许可把小说拍成电影、电视剧肯定侵权,这本书是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干什么用的?是揭示历史事实的,法院判决版权保护不能延及历史的,包括对历史文献或历史事实进行的解释,因为历史是公共财产。换句话说这本书虽然是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