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葛记焖饼入选河南省非遗名录 已传到第四代

时间:2012-11-10 12:17:34  来源:不详
成功,如果汤大了,就会出现粘条,影响口感;如果汤小了,则会焖不透、味不入。
  葛素芳说:“关键的生产环节都由葛氏家族成员亲自操作,从而保证了原汁原味。”
  闻名遐迩的风味小吃
  据葛素云介绍,葛记焖饼馆的创始人是祖父葛明惠,父亲葛云祥从小就跟着祖父一起经营。
  据《郑州饮食行业志》记载,葛明惠是清朝满族镶黄旗人,生于1882年,10岁进北京[注: 北京有着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民国时期,称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珂王府做事,他勤快好学,闲时常到王府膳食房帮厨,熟谙烹调技艺。当时,王府中有一种主食千层饼,还有一种菜肴名为坛子肉。有一天,王爷回到府中,感到腹中饥饿,葛明惠便用坛子肉为王爷焖了一盘饼,又用榨菜、芫荽沏了一碗汤,饼软肉香,清汤爽口,王爷大加赞赏。民国初年,战乱纷纷,葛明惠携两子来河南谋生。危难中想起被王爷赞赏的坛子肉焖饼,于是,经朋友帮忙在郑州火车站附近开了“坛子肉焖饼馆”,葛明惠亲自站灶,两个儿子打下手。
  新中国[注: 【1】中文:中华人民共和国 拼音:zhōnɡ huá rén mín ɡònɡ hé ɡuó 英语: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PRC) ,]成立后,葛明惠和他的次子先后去世,长子葛云祥将“葛记”搬迁至德化街继续经营,他继承发扬父亲的烹调技术,使烹制的坛子肉香气四溢,据说一开坛香气能飘数里。
  葛记坛子肉焖饼是用饼和特制的坛子肉加青菜焖制而成。其饼是用软面烙成千层饼,放凉后切成帘子棍形备用;坛子肉选用带皮五花猪肉。切成2厘米见方的方块,先放入锅内添水煮开,撇去浮沫杂质,捞出肉装入坛内,下足八大料,外加香腐乳,倒入肉汤封口,大火烧开后,改用文火慢炖,炖到烂熟。开坛时浓香四溢,过往行人闻香止步,素有“开坛香”之美誉。焖饼时,锅内用青菜铺底,放上饼条和坛子肉,加高汤稍焖即成。其肉香味醇厚,肥而不腻;其饼柔软适口,老少皆宜。焖饼时配菜除用绿豆芽外,更多是用四季鲜菜,如蒜薹、小白菜、四季梅等。焖饼用的汤除猪肉汤外,还用鸡汤、鸭骨汤。因此焖出的饼软香不腻,鲜美爽口。
  1995年,在郑州第四届美食月中荣获“中原名吃”之称号。1997年12月,在杭州全国首届名小吃认定中,摘取“中华名小吃”桂冠。
  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再谈发展
  葛记焖饼目前在郑州只有两家店,一家在西边伏牛路,一家在东边货站街。“我们的愿望是能在郑州开四家店,东、西、南、北各一家。”葛素云说,“葛记焖饼制作技艺”之所以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是因为它的特殊性。它不像其他饮食一样容易复制。所以,要想保证原汁原味,就不能大量供应。
  “过去,我父亲经营时,就是两袋面,两袋面用完就关门了。也正是这样,喜欢的顾客,从来不会计较路途远近。有的甚至不远千里赶来,我们听说后也很感动。”据说,有一位80多岁的老先生,从北京去广州,特意在郑州下车,来到葛记焖饼过过瘾。
  葛素云说,葛记焖饼的传统工艺只是坛子肉焖饼,40岁以上的郑州人没有不知道的。后来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店里又在原来坛子肉焖饼的基础上,研制出鸡蛋焖饼、香菇焖饼、牛肉焖饼和滋补焖饼,顾客可以有多种选择。“老顾客还是喜欢传统的口味。”
  说起发展,葛素云感慨说:“来找我们谈加盟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