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姚远利收藏600余块匾额…
最新热门    
 
姚远利收藏600余块匾额 提出“匾额学”概念 (2)

时间:2012-11-21 12:17:38  来源:不详
2.众里寻他千百度 
  从1999年起,老姚开始大量收藏匾额,而且专门从科举匾额入手,因为这种匾额有最广阔的受众面,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得到共鸣。
  对于初期的匾额收藏,他说自己还算比较幸运的。因为在那个时候,很多人对科举并不了解,大量流传在民间的匾额并不被人看好,多数匾额在百姓家里只是个摆设。在他收科举匾额之前,那些商人更注意匾额的品相,喜欢较华丽的祝寿匾,而忽视了简约的科举匾。老姚笑称,“我教会匾额贩子‘状元’、‘进士’是怎么回事,后来他们明白了,就让我出高价。”对自己的独特收藏道路,老姚还总结道:“不管爱好什么,任何事情都有捷径,都可以事半功倍。”在他看来,自己干收藏这二十年就是从阻力最小的地方入手,注重藏品的体系,不是什么都收,因此没走多少弯路。
  当时,老姚的确通过比较低的价格收购了一部分匾额,少则几千元,多则不过几万元。到2007年,老姚收藏的匾额已经达到了500余方。此时虽然他还是一边做自己的生意,一边收藏匾额。但重心已经是为创办博物馆打算了,并拿出毕生积蓄创办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 就这样,2007年的金秋十月,在高碑店民俗文化村,老姚名为“励志堂”的“科举匾额博物馆”静悄悄地开馆了。博物馆是个方方正正的中式四合院,3000平方米的院落内,一开张就放上了老姚收藏的500余方科举匾。大门是老姚专门从江西金溪县淘回来的明代万历年间的石坊,中间庭院里挖了个小水池,老姚在里面种了些荷。一进博物馆正门,一座雕琢祥云瑞兽的元代汉白玉石雕牌坊便会展现在观众眼前,那就是镇馆之宝——科举门。这座石坊由汉白玉整雕而成,中层小石匾额的正反面分别刻有“科举门”和“忠”字。老姚说,古时孔庙、府学、贡院的正门内常设有这类具有象征意义的牌坊,学生从坊下经过,寄寓科举高中,福禄双享,但此类牌坊通常上刻“禹门”或“龙门”,其上直书“科举门”的目前国内仅此一件。
  在收藏科举匾额的过程中,老姚逐渐选择了站在民族历史的高度去看匾额,强调它宣扬教化的作用,而不是把它看成民俗。他甚至把匾额上升到了中国文化复兴的高度,“复兴不能靠口号和理论,需要一个载体。”而匾额正是他的解决方案。“用匾额彰显礼法制度,并成为礼法制度的标志,用以治国安邦,是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制度[注: 政治制度politicalinstitution 定义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老姚认为,匾额的形制及功用,被历代王朝所承袭,即使是辽、金、元、清入主中原,依然沿用,未曾易其形制。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官方和民间两大匾额体系,共同实施标识和宣扬教化的功用。匾额的应用遍及九州,广泛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以致千行百业,出现了“无处不匾”、“无室不匾”的文化景象,为中国赢来“礼仪之邦”的赞誉。匾额,用艺术形式承载了中国国学的全部经典,承载了优秀道德的精华,足以称之为艺术国学。
  至今,老姚已收藏了600余方匾额,最为钟爱的却是一方很不起眼的匾,原因便是它的宣扬教化功能。当初老姚在十里河古玩市场看到这块匾时,它没有上漆,边框还是修过的,而且还根本不知道这是哪个皇帝哪年颁布的圣谕。在很多乱七八糟放在一起的匾额中,老姚翻了几遍,都没有把这块品相不很好的匾放在眼里。幸运的是,老姚突然觉得这方匾有宣扬教化的功用蕴含其中,尽管当时手头没有相关资料,他还是凭着直觉买了下来。拿回来后,他也只是把这块匾放在一边不再理会。直到一天,当老姚看到《明朝那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