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姚远利收藏600余块匾额…
最新热门    
 
姚远利收藏600余块匾额 提出“匾额学”概念 (2)

时间:2012-11-21 12:17:38  来源:不详
些事儿》中谈到六条圣谕,方才意识到这方匾的价值所在,原来此匾的内容正是洪武三十年(1397年)明太祖朱元璋颁发全国的六条圣谕:“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这是当时户部奉旨颁布的圣谕,旨在安定社会,赞颂良好品行,并要求颁行全国,城镇里坊都要悬挂,定期宣讲。后来,老姚还专门找到了宣传圣谕所用的木笃(铃铛)和委任状。他说,这三件东西放在一起,就可以将中国古代[注: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中国古代是指先秦至1840年鸦片战争的历史-zhongguogudai]匾额的宣扬教化作用阐释完整,所以在这么多匾额中,他一直对这“六条圣谕”情有独钟。
  老姚总结自己的匾额收藏理念是要玩到极致,而不是“半瓶子逛荡”。比如,他收齐过一套“一榜三进士”所题写的匾,也就是说把同一科的状元、榜眼、探花三人题写的匾额都收集到了。要知道,清历史上开科114场,会有114个状元、114个榜眼、114个探花,有多大的概率,才能把同一科三个人题写的匾额都凑齐了呢?这三块匾的题名人于道光十二年(1832)中举,其中状元吴钟骏、探花季芝昌题写的两块匾老姚很早就有,最后也是最难收到的是榜眼朱凤标题写的匾。那是在安徽泾县,有个商贩囤积了20块匾,老姚翻到最后发现了朱凤标的那块匾,欣喜不已。匾上是“太史”二字。朱凤标的书法非常漂亮,书写的内容又不是贺寿之词,刚好和科举有关,这块匾实在是难得的珍贵之物。商贩听说姚远利是从北京来的,还故意抬高了价格。
  有了这些令人信服的藏品后,按说一般人就应该满足了,可以跟许多人炫耀了,但老姚仍不满意,他更在意的是能否从藏品中提炼出真正有用的思想,并回报社会。因此,当许多人建议他请专业团队为博物馆进行包装时,他会断然拒绝。“为什么博物馆建设越来越豪华,展示不惜成本,陈列花样翻新,以人为本的服务越来越周全,而教育的效果却不显著,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微乎其微?”老姚说他自从创办博物馆后,就一直在关心这个问题。
  很多博物馆人把问题的原因归结为民众的素质:“众多的观众只注重文物的社会经济[注: 简介我们把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及其转化机制确定为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含着前后相关的两个问题,一是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范畴是怎么来的;二是这样思考的依据是什么。]价值,而不关注艺术品的内涵和学术理论。”老姚不同意这个说法,他认为博物馆自身首先应深刻反省。“最起码,你没有向观众提供比文物的经济价值更吸引人的亮点。”在他眼中,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博物馆有文物,没有思想,缺少与观众思想沟通的新观念。
  老姚这种唱反调的举动,的确得不到许多博物馆从业者的认可。同时,他也不满意如今博物馆给民营博物馆交流的机会太少。为了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姚还曾在一些会上争取过发言机会。当他提出匾额学概念时,有些学者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一个专学或者学科的提出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众多的研究者,并且有相对丰富的研究成果;二是形成了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三是这个领域有权威者倡导。就现实而言,这些条件都不具备,无奈老姚就成了首倡者。他认为,由于文物市场开放,博物馆和相关机构的专家学者数量上的不足,准备的不够或无暇顾及,学术理论上的大漏小漏多有所见,而自己有多次“捡漏”成功,使他对在学术上“捡漏”的兴趣更加浓厚。
  在匾额学术领域,老姚说:由于关注的专家学者太少,自己有一种很孤独的感觉。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