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马龙生:且看“院士举报…
周振鹤:“百世可知”与…
陈鹤:著名学者的遗藏宜…
最新热门    
 
孙鹤:且说文人书法

时间:2012-11-23 11:59:47  来源:不详
统学科为一体,从而使民国书法不失那份笔墨之外的寄托;尽管有了治一种专门之学足可名家的现代学术理念,但晚清时期的一流学人严复、康有为[注: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号更生,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注: 王国维(1877~1927),中国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字伯隅,又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1901年秋赴日留学。]等仍然走传统治学理念的通人通才之路,尤其是康、梁对于书法的实践和理论导向,更是一时间成为了引领时代风尚的标杆。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上,率先在研究生教育中开设书法课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金陵大学国学特别研究班,执教者胡小石[注: 胡小石(1888年-1962年),名光炜,字小石,号倩尹,又号夏庐,斋名愿夏庐,晚年别号子夏、沙公。江苏南京人,原籍浙江嘉兴。],师从一代通儒李梅庵,精通朴学,是一位谙于文史、工于文字、长于金石、能诗善赋而兼擅书法的通才,他的教学是将书法植于旧学的基础之上,以学养书,以书娱性,因此才会有了《汉碑集释》的作者高文、《金石文献纂论》的作者游寿、《博物馆》的作者曾昭燏、《涉江词》的作者沈祖棻等诸位杰出弟子,他们中被目为“书法家”的人实则其自身不以书法为必求,却俱为一代大家,成材率之高令后人望尘莫及。早年以诗学才华为闽东四大才女之一的游寿,终生以“金陵旧学”治学,对傅斯年坦言“毕生志在为学”,而非志在书法,这却成就了她的书法书卷气与金石气兼具的崇高品格。进一步看,胡氏大弟子、衣钵传人高文及其同窗曾昭燏等又何尝不是如此?

 

    时至今日,学科细化,专家多如繁星,这一方面体现了现代学术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必然使传统学术的固有框架被打破,甚至可以说支离破碎,从而改变了书法饱受旧学滋养的固有生存环境的基因,也改变了书法的成长方向。书法成为艺术学之下的一门独立学科,更多地讲究技巧与造型,与传统学术的训练与养成关涉不深,且渐行渐远。孰不知书法的支撑点有两个:一为技术,二为境界。前者很重要,它保证了法度的确立;而后者则是决定书法艺术精神高度的因素,它展示人的灵魂和真实的内心世界,因此它超越于技术之上,是决定书法品质中那一层形而上意义的更加重要的因素。时下书家更在意书法的技法与形式,务求技术之精熟、形式之创新,均不过“为使周郎顾”。也许,“周郎”的确是“顾”了,然而,书作却不能使人感动于心。何者?书者自己无动于心,徒具形式之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