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重庆老地名30年来消失5…
重庆老地名30年来消失5…
重庆老地名30年来消失5…
重庆璧山崖墓曾出土15口…
江苏半数以上老地名湮灭…
重庆精英女性提出倡议 …
如何合理保护爱情天梯?…
重庆启动周煌墓修复工程…
重庆云阳栖霞宫谜团:汉…
9月4日 法国作家夏多勃…
最新热门    
 
重庆老地名30年来消失500个 专家称保护应理性(4)

时间:2012-11-23 11:59:56  来源:不详

老地名掌故

◆老重庆的十七道门

重庆古城多城门,“开九门,闭八门,九八一十七道门”。据说,这十七道城门,是按照“九宫”、“八卦”之象而构筑的,以示“金城汤池”的寓意。至今,“朝天门”“临江门”“通远门”等依然朗朗上口。

◆千厮门

按照《重庆地名志》记载:千厮门在古重庆城北部偏东,明洪武初年在南宋故城旧址修砌,城门上书“千厮”字样。

据说,千厮门的得名源于《诗经·小雅·甫田》:“乃求千厮仓,万斯仓,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盖以当年城门内有贮存粮棉的千仓万仓而得名,是祈祷风调雨顺,丰收满仓之意,预祝农事丰收。

◆七牌坊

清朝时期,大坪一带是重庆到成都[注: 成都市-成都市,简称“蓉”,别称“锦城”、“锦官城”,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是中国四川省的省会,中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行政级别为副省级。]的驿道,当年被称为“东大路”,是出通远门后经两路口至成都的首个驿站所在地,官员送行都在这里。

在清同治七年(1868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间,这里陆续修建起5座节孝坊、1座百岁坊和1座乐施坊,七牌坊因此得名。

在七牌坊附近不到百米的石板街道两旁,曾经耸立着清道光年间到民国初年的20多块巨型石碑,成为曾经繁华驿站的唯一实物见证,是主城区内最大规模的碑林。碑刻主要内容涉及德政、忠孝、贞节等。碑文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等风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然而,随着城市的改造和道路的拓展,七牌坊的石碑已散落各处,“七牌坊”这一老地名,也已成了历史烟云。

◆以数字取名的街巷

一牌坊(现解东路)、二府衙、三圣殿(现凯旋路)、四方街(现太平门)、五福宫(现金汤街)、六楞碑(现八一路)、七星坎(现临江路)、八蜡庙(现曹家巷)、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