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地名,不但是地理信息标志,更是历史人文记忆。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城市的发展,一个个新地名横空出世,而老地名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其黯然远去的背影,在某种程度上是历史的断裂,也是文化的失落。
作为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重庆,文化底蕴深厚。当我们走进一个个老街旧巷,徜徉在老地名留给我们的温情和感伤之中时,也应思考,现代社会中,究竟该如何给老地名一席之地,以重续历史文脉。
依仁巷、木货街、九块桥、灵隐路、嘉陵路……这些昔日人们耳熟能详的老地名,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和对老城区的改造,正和它身后的老街旧巷一道,以惊人的速度在消失。
来自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的消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市主城约500个老地名已消失,而目前留存的1000多个老地名,许多也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
为何消失?
据了解,老地名消失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因历史变迁、时代发展或受某种思潮和运动的影响等,被新名称所代替。如原来的炮台街、书院街和响水桥街在1943年为纪念辛亥革命[注: 辛亥革命是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1911年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先驱杨庶堪(字沧白)而合并改名为沧白路;原来的状元桥、鱼市口和一、二、三牌坊等路段,在1937年拓宽后命名为林森路,1950年又更名为解放路。
二是出于规范化管理的需要,对一些含义粗俗、一地多名、名实不符、地名重复等的地名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如七星岗中天装饰城对面的原“上三八街”、“下三八街”,就分别被更名为“安中街”和“中民街”;沙坪坝的“山火路”和北碚区的“九毛路”,也分别被更名为“福山路”和“沙嘉路”。
三是由于城市拓展或改建,原地名所指称的地理实体已荡然无存。如由于大都会广场的出现,“依仁巷”消失,老地名自然就被废弃了;而较场口一带的木货街、老衣服街、新衣服巷、草药巷、老街等,如今已变身为得意广场。
生还是死?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