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地名大量消失,人们怎么看?
“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地名和许多文化细节一起,都被‘残忍地’割断了,这是一件相当可惜的事情。”苏州籍作家荆歌说,街巷名中传承着文化,是族群血脉和香火的延续,因此通过恰当的方式保护、恢复老地名,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所长刘保全认为,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地名,保存着人们对特定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有的认识和思考方式,也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做好地名文化遗产[注: 文化遗产,中文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简称《世界遗产公约》),]保护工作,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保护和交流。
“一个老地名,包含着许多故事或史实,可谓传统历史文化的‘记忆之钥’。藉由这把钥匙,我们可以重新走进历史。”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副处长何悦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传统街区在改造旧街巷、打造新景观等名义下被推土机毫不留情地摧毁,代之以千篇一律的“景观大道”、“地标建筑”、“高尚小区”,其背后,有利益的驱动,更有现代化的浮躁与冲动,而恰恰忽略了一座城市的文明传承、文化肌理与人文魅力。
对老地名生还是死,也有专家发出了理性的声音。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安作璋认为,城市中的老地名,是在古代和现代交替中一个尴尬的个体。它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紧密相连。如果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老街巷、老建筑消失了,因此而生的特色地名也就失去了很大一部分意义。当城市的发展,造成这些历史建筑[注: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的消失,再重修或者硬性保留这些地名,或许就显得很牵强。地名是城市的一种符号,没有了载体,这种符号就是虚的。
“当然,不是所有的老地名都应该保护或留存。”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调研员陈功述认为,“对那些没有历史和文化价值,很土很俗的地名还是废了好。”他举例说,市民政局所在地以前叫“烂泥沟”,这样的地名就没有什么价值,还是改成现在的“民安大道”好。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