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艺境情怀说篆刻——李岚…
论现代性社会的伦理命运…
论现代性社会的伦理命运…
论现代性社会的伦理命运…
【国外学术反腐系列之一…
破茧成蝶:古籍数字化的…
破茧成蝶:古籍数字化的…
听星云大师谈情感与道德…
听星云大师谈情感与道德…
古籍数字化的窘境与生机…
最新热门    
 
艺境与道境:说陶渊明的“无弦琴”

时间:2012-11-30 15:08:10  来源:不详

    陶渊明[注: 陶渊明(约376~427),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征士”,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无弦琴”的故事是尽人皆知的,历代的文人墨客大都津津乐道,视为风雅之举,脱俗之行。《宋书》卷九十三《隐逸列传》:

    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在此基础上,梁萧统《陶渊明传》直接提出了“无弦琴”这一概念,并称“渊明不解音律”;唐李延寿《南史》卷七十五《隐逸列传》的记载也大致相同,只是没有“无弦”二字。《晋书》卷九十四《隐逸列传》则明显带有将这个故事“扩大化”的倾向:

    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在这里,所谓陶渊明的“自我解释”,恰好露出撰史者主观臆造的马脚。因为既然说“何劳弦上声”,又何需再费“口中辞”呢?所以,“但识”云云,乃是修史者的想当然,实际上陶渊明绝不会有这样的言论。但这一点尚可原谅,更严重的错误是说陶渊明“不解音声”、“不解音律”和“性不解音”。试想:既然对于不读书或者说不会读书的人“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是毫无意义的,那么,对一个不懂音乐的人或者说一个不会弹琴的人而言,“无弦琴”又有何意义呢?事实上,陶渊明的“无弦琴”本是偶然的弦索不具的产物,“无弦琴”之弹奏也并非陶渊明弹琴的常态。因为稍有音乐常识的都知道,琴弦(一般用蚕丝制成)是消耗品,天下没有永远不断的琴弦。譬如,东汉时代著名的琴学大师蔡邕在夜里鼓琴,忽然断了一根琴弦,他的女儿蔡文姬说:“第二弦断了。”蔡邕认为这是女儿偶然作出的正确判断,于是又故意断了另外一根琴弦,蔡文姬说:“这是第四弦断了。”她的判断毫无差谬,蔡邕非常佩服(《后汉书[注: 《后汉书》-《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卷114《董祀妻传》注引梁刘昭《幼童传》)。无论是偶然的断弦,还是故意的断弦,都说明断弦是弹琴的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的情况。所以,陶渊明的“无弦琴”可能是由于琴弦的老化乃至断弦而产生的。因此,通过“无弦琴”,我们恰恰可以看到“有弦琴”。换言之,在“无弦琴”的背后暗藏着“有”。

    陶渊明本人是热爱音乐、热爱古琴艺术的,即使在演奏和欣赏方面不是大专家,但也绝不会是外行。陶渊明《拟古》九首其五:

    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我欲观其人,晨去越河关。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愿留就君住,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