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历代砚台流变要述
历代《论语》珍本在山东…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历…
“长城永恒”历代经典长…
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万年…
为何历代政府屡次下令禁…
我国首次公布历代长城数…
康熙工龄超过历代皇帝 …
康熙工龄超过历代皇帝 …
程刚:走进历代帝王庙
最新热门    
 
历代房契证实:成都作为宜居城市自古形成

时间:2013-01-28 09:28:27  来源:不详
块祖上传下来的空地,以50两的价格卖给清真东寺。这块地就在如今的天府广场附近。即使当年,它的附近也是清朝贡院,绝对的市中心。这一黄金地块,哈荣盛以时值4000斤大米的价格就卖掉了。
  200年前的城市“转型”
  成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座“货贿山积、市张列肆”的工商名都。发展到清代,房契中也出现了大量以手工业命名的街道名称,如打金街、锣锅巷、牛市口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成都专业作坊街道集中的特点。
  随着对40多万份房产契证的多次研究,专家们发现,康乾时期的成都民居还大多是“前门楼后菜院”的典型农耕城市的结构形态,不过到了嘉庆、道光时期,城内的居民就开始利用前面的门房临街开店了。
  彭东焕指着一张道光元年(1821年)成交的房契介绍,户主黄琇卖掉的位于纱帽街的房产,就是典型的商店铺房。因为房契上详尽地描述这套房产“前面九柱铺房肆间”,也即用9根木柱间隔出了四间铺面。而南暑袜街上现存最早的房契是道光14年(1834年),一个叫袁陈氏的妇人因为丈夫过世缺少钱用,于是和两个儿子商量,把南暑袜街的两间铺面以580两银子的价格卖给了王同兴。值得一提的是,清代这里还叫“南暑袜街”,而到了民国时期,这里的房产所在地就已经叫“暑袜中街”了,出现了门牌编号,说明随着铺面的纷纷修建,这条街道也在变长。
  如今成都最为繁华的总府路,至少在1883年以前就已经是商业街道。因为一份光绪9年(1883年)的房契上,两间位于总府路的铺面房原主人因为缺少钱花,就把两间祖传的铺面卖了1100两银子。
  在研究中,专家们还发现了成都市城区从古代农业城市向近代商业城市转型的更多佐证。在林林总总的各类房产交易中,马王庙街的几套铺面和后面的空地,在20多年的时间内交易多次,且价格步步走高。彭东焕介绍,在民国6年,成都的地价还相对便宜。当时马王庙街的团正何肇卿竞买官产,只花了174块银元就买下街上的官产第6号营房中的3间。后来,他把这里改建为一座公馆和5间商业铺面。20年后,这里被扩为各有门牌号的5间铺房和一个院落。到了1934年,何肇卿把公馆和铺面一起出手,卖价就成了6000块银元。
  购买的铺面也会用于出租。一张“咸丰5年”签订的契约显示,一个名叫“尤颐山”的人花了纹银1000两,买下盐市口坐西向东的4间瓦铺房后,并不是自己经营,而是租给了方乾盛、龙泰号两家经营。
  更有意思的是,随着房产交易的频繁,当时的政府也开始向房产的买卖双方征收契税,而“印花税”更在宣统年间就已经出现。当时专门设立了印花税局,规定土地房产买卖、典押契据的时候,除了契税以外,还另需贴印花作为契约凭证。
  留住远去的历史记忆
  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老成都民间生活的真实变化情况已被历史淹没。但留存的老房契仍可以让后人管中窥豹,了解那段过去的岁月。
  “宽巷子其实以前并不叫这个名字,正式名称其实是兴仁胡同。以前是满城的一条胡同,原是清军驻防的营房,因为巷子较宽,才俗名宽巷子。”张彦说,这些珍贵的细节,在老房契上都有体现。当年,八旗清兵在康熙年间经成都前往西藏平定准噶尔叛乱后,留驻了1000余八旗兵在成都,原来的少城就成了留驻清兵的营地,人称“满城”。最早居住在这里的旗人,按照朝廷的规定不能经商,只能习武,由官粮供给生活所需。所以现在的人民公园一带,其实就是满人当年的粮仓和菜地。不过,辛亥革命[注: 辛亥革命是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