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中国城镇化人口超50% 学…
学者探讨微阅读时代 解…
学者:多数传统节日没过…
学者:莫言的诺奖致词直…
皇太极为啥造皇寺庙? …
学者:文化节庆不只服务…
学者:文化节庆不只服务…
韩学者妄称儒家非始于孔…
学者称三气周瑜是杜撰:…
学者称三气周瑜是杜撰:…
最新热门    
 
学者破译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绝处逢梦结构

时间:2013-04-26 14:26:33  来源:不详
中新网4月26日电 继新解范仲淹[注: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的《渔家傲·秋思》之后,文化学者汪宏华再评其姊妹篇《苏幕遮·碧云天》,认为结构更为奇妙。下阕中的“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之好梦即编织在上阕虚实变幻的颜色与景物中,先以封闭的叠词、复句勾画秋天的萧瑟与绝望,再绝处逢生联想到翠色与芳草,梦回春天!作者徘徊在梦与现实之间,无所适从。 
    汪宏华原文如下:
  此前,人们大都认为文学评论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实则不然,两点决定一线,三点决定一面,一种结构形式决定一篇诗文甚至一部小说。只要看清了文章结构,其主体和本意就是唯一的了,之后无论怎样变换角度去解读都会得出同样的结论。当然这个结构必须是串联每一段每一句的整体结构,必须是基于作者当时已具有的文学或哲学理论。并非每一篇文章都有,即使在名篇名著中所占比例也极少。且看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的奇妙结构。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别题又作《别恨》、《怀旧》,与范仲淹的另一首词《渔家傲·秋思》差不多是姊妹篇,都是写秋景与思乡之情。wWW.lsQN.Cn但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差异呢?一般的说法是,《秋思》是以萧索的秋色表现乡思离愁,《碧云天》是以秾丽之美景反衬离情之可伤,显示作者宽阔的胸襟和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听起来是振振有词,似乎有些道理,但明显属于想当然、和稀泥的非理性思维,说到不通处就以热爱生活塞责,却背离了诗词的基本规则。即使要转或反,也当有合,也当保持整体的一致性,更何况范仲淹的文章向来讲求结构严谨,主题鲜明。譬如,我在另一篇文章中说到,《秋思》的结构是从大的自然环境转入小的孤城环境,再从小的军帐空间转入大的军营空间。尽管转换的方向相反,但意境是相同的,情感是递进的。
  《碧云天》的上阕与下阕关联也十分紧密而又协调。它们的共同节点就在“梦”里。上阕无梦字,却写了两个梦,下阕有梦字,却没有了梦。
  哪两个梦?先看其句式,整个上阕是由两个首尾搭接的“接龙句”组成:一是“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一是“山映斜阳天接水……更在斜阳外”,波连波,斜阳复斜阳,前写色,后写景。而且,两句都包含天与水,前面是秋色连波,后面是天接水。这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采用叠词与复句是为了将色、景分别封锁起来,天上只有云之碧色,地上只有叶之黄色,再找不到别的色彩;前面只有山,山上只有斜阳,也找不到其它的景物。
  其次,天与水的作用是,第一,给大地设定边际。地上除了黄叶、秋色、荒山与斜阳等萧瑟之物,便是天与水。第二,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天与水都是灵动、虚幻之物,并且颜色始终都是碧绿、湛蓝的,不管春夏或秋冬。
  作者便在绝望之余产生了幻觉,将水波上飘拂的寒烟看成了春天里的翠色,继而想象在山与斜阳的那一边,定然还有大片大片的芳草。从“芳草无情”到“更在斜阳外”是转折,是加强,如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翠绿与芳草都是来自水与天的映衬、联想,如海市蜃楼。这里的翠与芳与白居易[注: 白居易(772-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