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浙江田螺山遗址十年考古…
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晋升…
第二届国际阳明学研讨会…
余姚发掘确认南宋丞相史…
河姆渡的樟科植物证实:…
最新热门    
 
余姚田螺山考古发现河姆渡人爱吃腌鲫鱼

时间:2013-05-30 16:49:54  来源:不详

大鱼脊椎骨

到了7月,考古队领队孙国平终于可以歇口气了。从2004年至今,整整10年,他从小伙变成中年男人,他和他的队友们,在余姚田螺山遗址,折腾出了大动静。 
  在考古工作中,一般的抢救性发掘,几个月就完成了,最多半年,持续几年更少。可田螺山,一挖就是10年。这是浙江省内主动性发掘唯一的10年工程,在全国也是少数。
  在田螺山这片湿软的泥土里,考古工作者究竟在“磨蹭”什么?
  这段时间,记者踏上了遗址挖掘现场,发现了太多的故事,原来,考古工作可以这般讲究—— 
  他们在泥土里,淘出了数十万颗各种鱼的脊椎骨、刺和鳞;他们淘洗干净米,一粒粒测量它的长宽比;他们像精巧的厨师,把一块豆腐,切成头发那么细……
  鱼骨头里的讲究:
  河姆渡人爱吃腌鲫鱼
  田螺山遗址的发掘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在遗址界,并不算大。
  遗址内满眼都是“坑”和由黑漆漆湿嗒嗒的泥土堆成的小山包,实在是看不出什么东西。孙国平带着记者在一个坑旁蹲下,戴上一次性手套,轻轻一挑——一小块密集的正方形纹路物体,突然像魔术般浮现,这竟是一片用芦苇编成的席子,经历数千年,依然完好。
  而四周,比席子更细小的古人生活遗物,木屑、编织物、米粒,随时都可能在一堆烂泥里闪现。WwW.lSqn.cn
  这就是10年里,他们为何较真的理由。
  木栈道上,堆满了一筐筐“垃圾”,菱角、树叶、狗粪、茶树根、甲鱼壳、金枪鱼的脊椎骨,已经分好类。这筐,是陶片,碎得只有指甲盖那么小;那筐,是一颗颗坚硬的黑团,“那是狗粪,6000年以前的。”孙国平很淡定。
  在分类完毕的“垃圾”里,最多的是像小拇指甲大小的鱼骨头,有好几十筐。
  “这是鱼的脊椎骨,现在收了起码有数十万颗。”孙国平说,“细小的鱼骨头,碳化的米粒,都陷在潮湿的泥土里,如果不做淘洗,根本发现不了。只有洗过,才会浮出水面,我们再将他们收集、分解。古人吃什么鱼,吃了多少鱼,鱼有多少大,只有靠大量的鱼骨头,才能复原出他们的生活状况。”
  这些鱼骨,都是淡水[注: 淡水,是水质中仅有微量溶解的氯化钠的水,是相对于海水或矿泉的一种水体。-danshui]鱼的骨头,基本有4种:鲫鱼、黄刺鱼、鲤鱼、黑鱼。“古人吃的鲫鱼比较大,有半斤上下,跟我们现在常吃的养殖鲫鱼差不多。”
  孙国平身后的一个架子,是从同一个鱼骨坑里集中发现的鱼骨头,“这说明他们吃鱼的季节比较集中,古人捕鱼很可能讲究时令。”
  最重要的是,发现时,鱼骨头和白色的泥土混在一起,经过分析,里面好像有盐的成分,“这能推测出他们也许已学会腌制鱼肉,或者做鱼酱,因为当时鱼太多了,吃不完就这样保存。”
  木桩子的讲究:
  垫不垫木板差500年
  看完这数十万颗鱼骨的“讲究”,记者想起了杨宗纬那首《洋葱》里的歌词:“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剥开我的心,你会发现你会讶异,你是我最压抑最深处的秘密。”
  河姆渡人的秘密,便是生活,他们如何把日子过得美好,必须在泥土、地层的层层剥开中,方能看得清。
  在遗址现场,记者发现了一根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