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中国大漆髹饰国家级非遗…
专家谈世界遗产被过度开…
布尔津两处文物古迹上榜…
河北“国保”多为“中国…
海内外专家聚首敦煌研讨…
杭州副市长:杭州文化遗…
东乡族学者联合保护其濒…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
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晋升…
清代古村落沦为废品中转…
最新热门    
 
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后继有人是根本

时间:2013-06-08 12:57:26  来源:不详
是一些以身口相传为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损毁、消逝和流失。”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文化室主任朱兵表示,同时境外一些国家和机构通过各种渠道大量采集、收购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造成了文化资源的严重流失。制定相关法律来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成为迫切要求。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立法工作最早始于1998年。由于立法工作初期面临一些困难,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采取了‘先地方、后中央’的立法思路。”朱兵表示,以云南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2000年11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组织召开“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立法工作座谈会”为标志,各地拉开了非遗立法工作大幕。
  2002年8月,文化部向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报送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的建议稿。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2003年11月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2004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我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在我国逐渐取代“民族民间文化”的传统概念。“2006年9月,文化部将法律草案正式向国务院报请审议,并交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对其研究修改。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工作,将其列入五年立法规划。”朱兵回忆说,其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对草案送审稿反复研究修改,并经过多次会议审议,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时期。
  据了解,目前,日本、韩国、美国等不少国家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建立了相关法律保护制度。我国法律在明确各级政府基本职责的同时,确立了几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如调查制度、名录制度、传承制度、传播制度,今后将进一步细化保护措施,以更好地落实执行。
  订计划、抓落实抢救濒危是重点
  2009年10月,“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锦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使得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脆弱现状再次引起重视。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这既与我国文物保护工作指导方针基本一致,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特点和规律的经验总结。
  “4年来,我们认真践行向联合国承诺的各项保护措施,使黎锦技艺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瑰宝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基本改善了濒危状况。”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邓景华表示,海南省专门成立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领导小组,按照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承诺,制定了黎锦技艺保护五年规划和分年度计划,将任务分解到每一个责任保护单位,并按照计划检查落实情况。
  “在资金投入方面,2009年至2012年中央共投入该项目保护资金1850万元;省财政2010年至2013年共投入该项目保护资金2515.84万元,远远高于我们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诺的政府和社会共投入该项目保护资金595万元。”邓景华介绍,这些资金主要用于5个市县传承人的培养、传承活动及培训、传习馆的建设、原材料生产基地建设、传承村建设、项目资料整理建档及数据建设、实物的征集、扶持教学等。
  “同时我们还在探索黎锦技艺的生产性保护,目前多数通过自产自销或者集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