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评论:轻视编剧,内容为…
评论:草根文化不能“丑…
评论:编剧与演员应互不…
评论:复活的《大众电影…
评论:应把尊重编剧当成…
评论:全民听写是一种基…
评论:自媒体须在规范中…
评论:腿粗才敢改剧本
评论:中国国内影视剧未…
评论:收视率调查“有标…
最新热门    
 
评论:批评家应以有尊严的写作维护人文精神

时间:2014-03-25 17:13:10  来源:不详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无论中外文坛,批评家的“行当”都不大受人高看,他们常常被认为属于“附庸”一类,总让人觉得是作家养活了批评家。法国批评家蒂博代曾提出“自发的批评”的概念据理力争,认为“它需要的不是学者日积月累的卡片,而是机智、敏感、生动迅速的反应。比诸学者缜密然而笨重的思考,它更倾向于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体味……他必有直接的、还来不及冷下来的感受”。很显然,“自发的批评”是一种对同时代作家的批评,是对文学前沿的敏锐捕捉、现场追踪和即时判断,并没有现成可借鉴的成果,他们面对的作家都还活着,且精力旺盛,四面开花,必须大量阅读他们源源不断的作品,付出时间、精力、心血与报刊版面允许而写成的文章字数,常常不成比例。格非就“作家何为、文学何为”,曾表达过一种加缪式的忧虑,中产阶级[注: 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通常有两个,一是职业,二是人均或家庭收入。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的中间水平——这是一个貌似明晰,实则含混的定义。]强大了,作家的价值也就所剩无几,这时候作家会怀疑自己的存在意义。作家写作依据的是自己的现实经验,如今写作资源被置换了,中产阶级的趣味和欲求与作家的人文信仰相距甚远,这中间便形成了一种荒诞。作家忧虑的是,这个世界不是没有严肃的问题,却没有办法用严肃的方法对待。当一些严肃的作家在思考文学何为的时候,批评家却普遍缺乏此类忧患意识,反而很能适应变化,甚至如鱼得水,致使种种“姿态性批评”处处泛滥。那是应景的、人情的、营销的、潜规则的、言不由衷的、形式大于意义的,甚至是恶俗的非文学的江湖游戏,“皇帝的新衣”畅行于天下,于是,批评家的公信力随之流失,也就不足为奇。WWw.lsqn.cN我们今天从事文学批评,首先要克服种种文化缺陷,直面和挑战文学批评写作的一些难度。
  文学批评需不需要独立性?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单就“我思”而言,源于自我感觉,这是世界上最具个性的东西,所以“我思”决不可能千人一面、众口一词,文学批评就是挖掘作家的“我思”,同时表达自己的“我思”,并把形形色色的“我思”区别开来,承认其特殊性。
  文学批评需不需要质疑精神?西方文论有个传统认识,批评只有成为文学内部的一种“敌对”力量,与作家的写作形成某种紧张关系,才有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说,不曾被质疑过的经典不是真正的经典,真正的经典也正是在质疑中获得价值承认的。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不断突破陈规、冒犯权威的过程。
  文学批评需不需要直言品格?批评的自由境界,就是批评家说出的一定是真话,且完全不考虑被批评者的反应。同时正如南帆指出的,“说真话”仅仅是一个底线,批评还要有能力说出真知灼见。前不久逝世的德国文学批评家马塞尔·赖希—拉尼茨基,认为批评家的天职是给作家“颁发死亡证书”,他生前被视为“最令人生畏,最引人注目,所以也最招人恨的文学批评家”,一些作家承认,正是在他的“打击”下才变得越来越强大。杰出的作品、经典的作家永远不是人为炒红的,所谓“酷评”很难真正撼动他们的应有成就和地位。
  批评即选择,而选择必然包括判断。批评家代表的不是上帝,只能表达自己的审美个性与主观经验,要求他们得出如同自然科学[注: 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一样客观的结论,是违背文学批评精神的。在屠格涅夫眼里,别林斯基既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