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评论:莫言的“狂不起来…
评论:艺术性仍是电影人…
评论:《最强大脑》让科…
评论:戏剧市场应该更多…
评论:李先念“打断你们…
评论:轻视编剧,内容为…
评论:草根文化不能“丑…
评论:编剧与演员应互不…
评论:复活的《大众电影…
评论:批评家应以有尊严…
最新热门    
 
评论:民间乡班是规避泛剧种化的源头活水

时间:2014-04-01 17:03:21  来源:不详
这些年常在[注: 常在,清宫女称号,与“答应”同为最低级妃嫔。《清史稿?后妃列传》:“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民间剧团里走,我发觉尽管现在还有些大的专业剧团在传承呵护着一方剧种的艰难生长,但还是难以为继,如若希望长远可持续发展,我们的民间乡班子不起来,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专业的将来肯定会走样。民间虽然也有不乏唱得好的,但因为缺乏一种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没有人去关注他们培养他们,不给他们一个平台,他们看不到希望,慢慢就变成了乡班子跑江湖,只为混口饭吃,如此,演员素质就只能在低水平上徘徊,永远提不高。试问,专业剧团的源头活水又谈何保证源源不断呢?

还有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专业剧团唱的地方戏,已经变味了,“纯正”了,没有民间班子唱得味道足。和专业剧团相比,乡班子的演员就像是吃粗粮长大的,唱出来的声腔也要粗糙一些,方言音韵也地道,就像农家土菜,荤素都是本地土产,烹饪也不额外附着添加,一口口都是原味和本色。老百姓就喜欢听他们那声唱,很多人并不喜欢听改良的。长此以往,花鼓戏不姓花,楚剧不姓楚,汉剧不姓汉,剧种开始趋同化了。如何避免,你只能去找源头活水。但是,如果源头活水你放任不管,慢慢它也枯萎了,这个剧种也就萎缩了。这是个恶性循环。

沈虹光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