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评论:莫言的“狂不起来…
评论:艺术性仍是电影人…
评论:戏剧市场应该更多…
评论:民间乡班是规避泛…
评论:李先念“打断你们…
评论:轻视编剧,内容为…
评论:草根文化不能“丑…
评论:编剧与演员应互不…
评论:复活的《大众电影…
评论:批评家应以有尊严…
最新热门    
 
评论:《最强大脑》让科学流行起来

时间:2014-04-01 17:03:22  来源:不详
针对2013年暑期档荧屏上音乐真人秀节目总量偏多的现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再出重拳,实施总量控制、分散播出的调控措施。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电视荧屏在2014年迎来调整之年。从新年元旦伊始,江苏卫视每周五晚间播出的赛季类节目《最强大脑》令观众眼前一亮,一向被冷落的科学类节目一跃成为电视荧屏的收视热点,“让科学流行起来”从原先的遥不可及竟然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其实,“让科学流行起来”本来就是大众传播媒体的分内责任。科学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直都是遥不可及的专业领域,而大众传媒自诞生起就承担着科学普及的重任。就电视媒体来说,很多电视台在2000年之前都设有社教部或社教中心,对科学与教育宣传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在频道建制层面,1998年在“科教兴国”背景之下,中央电视台还推出了科教频道,陆续推出了《走近科学》《科技之光》《原来如此》《我爱发明》等名牌栏目。
  梳理一下电视科普类节目的传播历程,我们发现,“让科学流行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科学领域的细分化与专业性注定受众的小众化,导致此类节目往往是专业人士看不过瘾,非专业的观众看不明白,懂化学的看不懂物理,懂物理的看不懂天文等,隔行如隔山,没有大众关注何来“流行”。二是一直令电视人头疼的科学类内容视觉表现问题,化学变化过程镜头显然无法捕捉,宇宙天体运行摄影机更是无能为力。
  因此,多年来电视节目对于科学内容的叙事语态与表达策略一直都处于探索状态。如《走近科学》找到了“故事化”的叙事策略,即将科学类内容从“目不可及”转化为触目可及的故事,解决了科学类节目的可视性问题。wWw.LSqn.cn而《原来如此》《一探究竟》等栏目则找到了“情景实证”的方法,对生活中各种科学问题进行演播室的“现场实验”和“情景再现”,克服了“故事化”容易带来的“伪科学”问题,部分解决了科学内容的视觉化表现问题。但无论是“故事化”还是“情景实证”,这些手段或专注于科学内容本身,或将[注: 在具体的语境中,“或将”的意义是不同的。有或许、可能、或许将要、或许拿等等不同意思。“或”有“或许”、“又”、“有的人”等等意思,]科学故事作为本体进行表现,离“让科学流行起来”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
  而《最强大脑》转换思路,以人为本,引入了“科学达人秀”的概念,不着重表现科学内容本身,而将挖掘普通人身上存在超乎常人的科学能力作为主要表现内容,使节目具有了独特的魅力。目前,借助各种技术手段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认识客观世界,但在认识自己的主观世界方面却没有太大进展。而在《最强大脑》中,无论是郑才千、心算神童,还是周玮、盲女等等,观众看到了与自己一样的普通人是如何将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这极大地满足了受众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探索和好奇心。
  从内容选择来看,《最强大脑》并没有独辟蹊径,而是更多将精力集中于节目形态的改造和创新方面,将难以视觉化的科学内容借助“人”这个中介变成了画面化、悬念化、过程化的“真人秀”,从而让多年来电视媒体欲加表现但并未充分挖掘潜力的科学类内容焕发了新的活力。由此可见,充分挖掘传播规律,将传统内容作出新意其实是一种最脚踏实地的创新。
  近年来,观众的审美品位不断提升,卫视之间收视竞争愈加激烈。事实证明,只有高品质才是赢得市场的保障。《最强大脑》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创新节目形态之外还注重品质的提升。无论是工作人员花三天时间搭建的积木墙,还是周杰伦、章子怡、李永波、李彦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