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杜甫曾两度在成都居住 …
成都大慈寺挖出雕龙石碑…
成都发现宋代阴间房产证…
成都“神石”天上来? …
历代房契证实:成都作为…
成都“千年石兽”将搬至…
成都画院副院长传授农民…
成都千年石兽旁发掘宋代…
市民猜测成都千年石兽是…
成都发掘千年石兽身世成…
最新热门    
 
成都天竺园民国时多位大师比邻而居 包括吕叔湘等

时间:2014-09-15 23:33:58  来源:不详
开栏语 昨日,成都市第二批历史建筑[注: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保护名录正式对外公布。这是继去年首批9处历史建筑名录公布以后,第二批6处历史建筑上榜。今起,天府早报推出《老成都讲名宅老故事》系列报道,寻访居住于此建筑中的人,听老一辈的人,讲述老成都老建筑的故事。 
  ■天府早报记者颜雪摄影赵霞实习生王映雪
  在昨日公布的第二批成都历史建筑保护名录中,被誉为“保存和延续中国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注: 孙武兵法初探序言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克劳塞维茨曾指出;战争不是神物,战争是发展的科学,余窃以为以兵圣孙武为代表的中国兵学思想文化无疑正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杰出典范;同时又]命脉的圣地之一”的,就是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位于武侯区人民南路三段14号华西口腔医学院内。
  昨日,记者见到了曾居住于此的教授杨佑之女儿杨正予,从1940年起,杨正予随父亲杨佑之到华西坝,所住的天竺园楼房,一楼正是当时的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联名写信
  6位教授后人,请求保存童年天堂
  古稀之年的杨正予,得知记者要采访天竺园的事,专门将相关资料收集好,方便现场翻阅。
  杨正予回成都后在西南财经大学校医院当医生,直至1986年退休。wwW.LSqN.cN
  2011年,得知天竺园仅存楼房面临拆除危机,杨正予联络吕叔湘、闻宥后人一共6人联名写信,建议保存下来。得知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不会拆除后,杨正予还即兴发挥创作七律小诗。
  在杨正予记忆中,天竺园的故事还要从1940年说起。1940年,教授杨佑之带着妻女到华西坝小天竺街的天竺园院落居住。在这一亩见方的院落里,闻宥、吕叔湘、杨佑之、何文俊、江晴芬等都在此居住过。作为文化研究所成员,陈寅恪、闻宥、李方桂、董作宾等也常去办公。此后,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搬到广益宿舍。1943年,闻宥的家属来到华西坝。
  居住12年
  二层砖木楼房里,邻里都是学术大家
  天竺园院落是华西坝内一片房子的统称,现在保存下来的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只是其中之一。“整个天竺园院落面朝小天竺街,有四栋小楼、一栋单身教职工宿舍和十几间铺面。”杨正予回忆,天竺园院落西侧有两栋小楼,南边的一栋,住的是皮革专家张铨一家。杨正予一家住在西侧北边的那栋小楼:二层小洋房,砖木结构,前门外是走廊,出后门是天井、平房。“这个小楼每层有8间房,中间用矮墙或木板隔开,划四间房为一户,可以住4户家庭。”杨正予介绍。“我们家住在二楼的左边,旁边是吕叔湘一家,一楼右边的四间房,闻宥刚开始独居一间,其余三间是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后来研究所迁至广益宿舍,闻伯伯家人才搬来一起住。一楼左边是何文俊、彭荣华夫妇,他们搬走后,陈钦才、江晴芬夫妇才住进来。”杨正予娓娓道来。
  1943年,吕叔湘一家搬离了天竺园;1947年,陈钦才、江晴芬夫妇也搬走了;1952年院系调整,杨佑之和闻宥两家人最终也离开天竺园。令杨正予惋惜的是,记忆中挨挨挤挤的小洋楼群,现只剩下自己一家曾居住过的那一栋了。而这一栋作为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被保存下来。
  珍贵友谊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