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风水 >> 家居风水 >> 正文
八卦与家居详解
家居的五行配色方案
家居养鱼的五行学问
家居装修风水的军规
家居装修风水的军规(续…
家居风水布局终结单身生…
家居风水中5种吉利的窗…
风水之家居设计中的错觉…
家居装修风水要注意的问…
家居装修风水要注意的问…
最新热门    
 
家居摆放风水

时间:2009-9-8 18:57:30  来源:风水网
找“龙脉”,即自然山水的会聚围合场所。有关上海的“龙脉”问题,前文已经从宏观上做了介绍。
但从微观上看,尤其在市井之地如何寻找“龙脉”,风水界也有自己的说法。如《阳宅集成》称:“万瓦鳞鳞市井中,高屋连脊是真龙”;《阳宅会心集》称:“一层街衢为一层水,一层墙屋为一层砂”。   从这些观点出发,市中心成熟商业街就成为“真龙”;现代的快速轨道交通也成为引气的“龙”。从现实情况看也是如此,临近商业中心的地块炙手可热,房价高得平民百姓不敢问津。临近轨道交通线的房价也要远远高出其他比较偏离的地区,哪怕其相离只在数百米至千米之间。   从实际意义上说,这就是交通问题。古代居住点临江靠河,是因为生活方便,出行则有舟楫之利,与现代人把交通便利作为选择楼盘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异曲同工。     第二,得水为上   但街道毕竟与真正的“水”有本质的区别,从生活、生产的基本需求出发,人的本性是“亲水”的。《葬书》也称:“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水龙经》则认为:“平洋只以水为龙,水绕便是龙身泊,故凡寻龙,须看水来回绕处求之”;“山管人丁水管财”,“财源茂盛达三江”等等,都是“水”对经济生活影响的写照。有山有水,始终是人们对理想生活环境的追求。   随着小康社会的建设,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已经从有房住,发展到开始关注周边的环境,窗外的景观。而在水资源乏,一马平川的上海中心地带,如何营造良好的“亲水”居住环境,房地产开发商们把眼光投向上海天然的水资源。黄浦江畔、苏州河边,过去一向被认为是“下只角”的地方,现在却成为房产开发中的热门地段,当前的热卖楼盘中,“黄浦江板块”,“苏州河板块”引人注目的崛起,“水景房”、“亲水建筑”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此。   一般来说,能居住在水边,即是得“水龙”之气,是风水宝地了,但尚有几项须注意之处:   第一:河水要清   《博山篇 论水》说:“寻龙认气,认气尝水,其味甘,其气香,主上贵。其色白,其味清,其气温,主中贵。其色淡,气味辛,其气烈,主下贵。若酸涩,若发锼,不足论”,风水学早就认为,水质差的河边是不适宜居住的,这是一个很朴素的道理。上海市政府化大气力改善苏州河的水质,其重大意义之一,就在于给周边居民营造一个健康优美的水环境。两者的判断和指向一致。   第二:水宜蜿蜒静缓,不宜浩荡。   “水抱有情为吉,直去无收为凶”。大江东去,虽能激扬意气,但也容易使人内心难以平静;而小桥流水,则有怡情静心之功,这与中国古园林建筑所追求的氛围是一致的。现代医学也已经证明,居住环境周围的声、光刺激大小,对人的睡眠关系甚大。从比较的意义上说,黄浦江属“浩荡”之水,其边上宜建商业金融类建筑,如选择居住环境,还是以小一些的河边为好。   第三:取河道(或道路)转弯的环抱处为好。   《堪舆泄密》称:“水抱边可寻地,水反边不可下”,因为河流的“反弓”处,堤岸易受到冲刷,在此处不利建房。这一点,已经被现代水文学证明是有科学依据的。关于河流的“环抱”处为人们所重视,前一篇文章已经有所介绍。从《徽州府志》中所载的州县地形图看,其选址均在河道的环抱处。(此处用《风水 中国人的环境观》第151页的图)如不能得到水的环抱之处,能够有道路的环抱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风水上称此为“腰带水”。现代房产开发,已经摒弃了“见缝插针”的做法,大都根据道路的规划,来开发整个地块,所开发的楼盘基本都在道路的环抱之中。住宅前面横有河流或道路,风水上称之为“玉带水”,《阳宅十书》有诗:“门前若有玉带水,高官必定容易起。出入代代读书声,荣显富贵耀门庭”。从江南一些知名古镇看,不少名门望族的住宅都临河而建,上海老城原薛家浜旁就曾出了一些名人,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是其中之一。如果住宅的左面是河,右边是道路,则更理想了。《阳宅十书》诗称:“宅东流水势无穷,宅西大道主亨通,因何富贵一齐至,右有白虎左青龙。”这样的格局都是好局。   第四:藏风聚气   藏风聚气,是对“风水宝地”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