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张锦秋:藏起文学梦 迈入建筑行

时间:2009-12-4 10:49:02  来源:光明日报
至今依然神往。

  开创“新唐风” 名冠长安城

  贾平凹说:“张先生设计了许多好的作品,我很自豪,外地来人总是带着他们去欣赏一番”

  1966年,形势正紧,张锦秋的清华园学习生涯也画上了句号。由于参加国家“三线”建设,她来到了西安。

  当时,她对西安的印象来自于骆宾王的诗句:“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但是,在火车上她看到的是黄土高原上的苍凉。

  她选择了坚守,机会也就接踵而至。

  “文革”后期,旅游开发的意识开始萌动,驰名中外的华清池成为首选的重点,但这个景点连个像样的大门都没有。设计任务落到了张锦秋供职的西北设计研究院。那时张锦秋正在乡下给知青带队,不小心让汽车撞了,膝盖受伤,回到单位养病。领导听说张锦秋学过古建筑,就把设计的任务交给了她。

  临时受命,张锦秋心想,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华清池演绎的故事家喻户晓,所以大门还是要具备某些唐代的特点吧,否则就文不对题了。于是她赶紧翻阅手边有限的关于唐代建筑的资料,花了一周的时间,拿出了设计图纸,就回农村了。

  设计唐代风格的建筑,这对于张锦秋是头一回。但以此为发端,西安成了张锦秋的舞台,她凭借自己独树一帜的“新唐风”建筑设计风格,在这个舞台上迈着轻盈的步伐。

  改革开放,国门洞开,西安也着手引进外资开展旅游产业的开发。1985年,日本企业被批准在大雁塔附近建设“三唐”工程,即唐歌舞餐厅、唐华宾馆和唐代艺术博物馆。日方作为投资方按当时的常规拿出了设计方案。

  日方的设计风格带有明显的“和风”色彩。张锦秋觉得,在大雁塔旁边盖这样的房子不合适。她向有关领导建言,领导反问:那你来设计一下?

  张锦秋果断地接下这个差事,并再度把目光投向了唐朝。因为大雁塔是唐代慈恩寺住持玄奘为保存由印度带回的佛经而兴建的,现唐寺已毁,唯古塔巍然屹立,成为古城西安的标志之一。在她的周围建造房子,得具备一点唐代风格,才能相得益彰。

  通过查阅资料与反复比对,张锦秋的设计思路渐渐清晰:理解环境是前提,大雁塔附近能不能建工程,建什么,怎么建,需要有历史的依据支撑;另外,保护环境是关键,新建工程的形式风格要与古塔相协调,在高度和色彩上只能起陪衬作用;同时,创造环境是焦点,新建工程要具备传统的形式,更要符合现代功能的要求。

  张锦秋对大雁塔“关怀备至”。她设计的唐华宾馆,客人不管是从宾馆里的走廊上路过,还是透过房间的窗户,都能眺望到古塔的雄姿。尽管走廊上铺的是高档地毯,房间里现代用品一应俱全,但巍巍塔影总是在那里静静地承接着千年气脉。

  方案一拿出来,日方颇为赞赏,觉得比以前的方案好。如今,雁塔高耸,“三唐”奔趋,雁塔刚健、唐华幽深,刚柔相济、虚实相生,依然是西安一景。

  “总括起来,我主张传统(民族的、地域的)与现代有机结合。在传统方面,侧重于环境、意境和尺度;在现代方面,则侧重于功能、材料和技术”,张锦秋以这样的设计理念,近20年来在陕西特别是西安风生水起,奉献了一座座具有民族传统、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佳作:陕西历史博物馆、“三唐”工程、法门寺工程、华清池御汤遗址博物馆、群贤庄小区、西安市钟鼓楼广场、陕西省图书馆美术馆、西安市博物院、黄帝陵祭祀大殿、大唐芙蓉园、曲江遗址公园、延安革命纪念馆……基于她的非凡成就,2005年西安市政府为她颁发了首届科学技术特殊贡献奖。

  作家贾平凹在一次访谈中说:“张先生设计了许多好的作品,我很自豪,外地来人总是带着他们去欣赏一番。”

  200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的《承传与交融》一书中,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院长、著名建筑与城市设计家彼得·罗先生用相当的篇幅对张锦秋的作品逐一分析,并写道:“摆脱了20世纪80年代修正论思潮对建筑评论和批判的影响,建筑师们能转而探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语言在当代表达的可能性,近年来,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是张锦秋,作为第三代中国建筑师的领头人。”

  张锦秋说如果自己有点成绩,功劳都应该归于自己的恩师。“我在大学里没有系统学习唐风建筑设计,但老师们教会了我研究方法,属于‘授人以渔’,让我能轻车熟路地开展工作。”

  她说自己设计理念的源头在梁思成那里。她拿出大量时间通读了梁思成关于传统建筑古为今用的全部著述,并认真地做好学习笔记,归纳出梁先生的建筑创作思想,即主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反对生搬硬套、穿靴戴帽的“半吊子”建筑,在此基础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