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名人娱乐八卦
娱乐八卦网
天涯娱乐八卦
娱乐圈八卦
娱乐八卦论坛
娱乐八卦
向为民除害的娱乐城女服…
三步走阻止娱乐节目低俗…
娱乐场所怎样选址1
娱乐场所怎样选址
最新热门    
 
“娱乐”的生与死

时间:2009-12-7 11:46:37  来源:北京日报

  近十年来汉语流行语汇的诞生、衍生与翻新的速度明显加快。比如以“娱乐”作为词根流行过的语汇,这些年除了“娱乐至死”(多不吉利),还有“娱乐圈”、“娱乐场所”、“娱乐精神”、“娱乐经济”、“娱乐设施”、“娱乐功能”等等,统统都是市场经济以前较少使用的。 “娱乐”作为一个鲜明的说法、一种广义上的“次文化(大众文化)”领域区分,从物质到精神,同时跃入内地的生活,大约也就是近二十年的事。这中间,还经历了文化人和公众对“娱乐”的多重误会。

  娱乐经济:新时代的投机模式

  十年前,因小说和发言均具有娱乐功能而赢得时尚界和媒体瞩目的作家王朔,炮轰同样以小说娱乐性而走红华语圈的金庸,以及同样以娱乐大众为己任的名导演、名演员多人,这一幕今天忆起仿佛还历历在目。名流与名流间的嘴仗,从来都是个性、才智、意气甚至事功这几方面因素相掺杂,但究其终了——除了繁荣了N家报纸、杂志,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似乎也就是言辞撕咬的那一层娱乐效应。这情形在更早的时代肯定是难以想象的,可在近十多年间却愈演愈烈,以致后来的名流或时尚新贵连在博客上写个心情日志,偶尔指名道姓地议论一下人物,都有意无意成了做秀和兑换人气的另一种经营。

  首次在汉语中传播了“娱乐经济”理念的是2001年光明日报出版社推出的《娱乐经济》一书,作者沃尔夫据说是“美国娱乐界最有影响、最权威的波兹·阿伦·汉密尔顿传媒娱乐公司的创建者和高级合伙人”。该书指出:“消费者不管买什么,都在其中寻求娱乐的成分”,生产和经营者应该向购买者提供“能享受到乐趣的消费”。《娱乐经济》把“娱乐化”与当今人类文化和社会正发生的变化联系起来,为当时急于寻求新的“寻金增长点”的商界精英和热衷于以最省力方式“把握”潮流大势的媒体精英们所提供的“震撼”,并不亚于十多年前尼葛洛·庞蒂的《数字化生存》。不过,随着网络介入生活和传媒,趋利心的传染和普及变得更为迅捷,以“超女”、国产大片、热播剧、“百家讲坛”、“零点风云”等为代表的娱乐型文化现象的涌现,声势过于浩大,“娱乐经济”的理念很快沦为了日常,它不再拥有先知先觉的理念光环,反而成了新时代投机思维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给新兴的媒体批评家们提供了炫耀深刻的舞台。

  媒评家们的活跃,有其充足的理由——“娱乐”因子的扩散之快,不仅渗透到了经济领域,连非经济领域(诸如人文、教育)也难以幸免。因为贪玩本是人的天性之一,而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所有的人类文化传递给我们的信息,都是鼓励大家自我克制,乃至抑制。那时的学生每在课本上读到爱因斯坦拉小提琴(其实李四光也这么玩),或丘吉尔画油画、与佣人吵架的故事,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人性的赞叹。十几年的时间里,课堂上人性的赞叹多了,有时甚至会把那些压抑人性的有关知识和规律的信息排斥到屋外。游戏机、电玩、独生子女心理成熟的延缓……这些外在或内在的因素,进一步肥沃着娱乐精神的土壤。这当然会使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担忧。

  “娱乐”把人们的精神带往生,还是带往死?

  娱乐思维对各个领域的侵蚀,所催生出的著名批判学说之一,就是美国尼尔·波兹曼的专著《娱乐至死》。这本针对电视高度影响大众思维而写成的忧思之书,被引入到中国时已是互联网在时尚生活中取得全面胜利的2004年。作者做梦都没想到,他那一脸“杜甫式表情”的汉译书名,后来会变成中国内地一些青年和媒体工作者,用来自我调侃和宣泄压力的“切口”。更巧的是,就在这一年,电视、网络、传统媒体、手机短信平台以及与之相关的企业,为国人推出了一个后来牵动全民关注的娱乐项目——“超级女声”。

  《娱乐至死》的主题是担心“娱乐化”思维会改写掉人类文明深思熟虑的品性。尼尔·波兹曼讨论了电视与娱乐化思维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并提出某种警告:在普遍的“娱乐经济”的背景下,在所有信息传递已日渐沦为一种舒适的、即时的消费,并诱人背弃人类千百年一直遵循的思考传统时,我们所爱的东西,会把我们引向蒙昧、无知的新时代版本……他引用英国作家奥尔德斯·赫胥黎在寓言小说《美丽新世界》中对人类未来的担忧:“人们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渐变得被动和自私;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繁琐的世事中;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人们由于享乐而失去了自由……”他在论述中通过大量事例归纳、罗列了今天世界(主要还是取材于美国)正在发生的令人触目惊心、而又无力解决的变化——资讯垃圾化;宗教和政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