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武汉市民篆刻“水浒108…
上海文联党组书记:文联…
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
海派清口:上海地域文化…
周立波的大哥与抽屉里那…
上海将“90后”作家培养…
临漳邺城遗址实体模型将…
钱汉东古陶瓷香炉藏品展…
上海新天地石库门文化周…
上海淮海坊巴金旧居着火…
最新热门    
 
“上海四重奏”回国遇冷 室内乐为何“水土不服”

时间:2009-12-8 12:53:30  来源:解放日报

  上周,荣归故里的“上海四重奏”在东艺举行了签约上海交响乐团后的首场室内乐音乐会。作为国际室内乐领域最优秀的组合之一、上交的客座首席,中美四位演奏家遭遇了现场观众非同寻常的热情。但有点尴尬的却是,可以容纳2000人的音乐厅里,只坐了一半出头点的观众。“我知道这场演出运作得比较晚,但除此之外,更有室内乐在国内还不很‘吃香’的原因吧。”从上海走出去的第一小提琴李伟刚、中提琴李宏刚两兄弟这样说。

  捧大乐团而轻室内乐

  在演出后举行的“上海四重奏”观众见面会上,上海爱乐者协会的一些资深乐迷们遗憾地说,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伦敦交响这样的顶尖大乐团来沪,连演几场音乐会依然一票难求,但获得“格莱美奖”、“全英古典音乐大奖”等顶尖音乐大奖的同样级别的独奏、重奏名家来沪,却往往“波澜不惊”甚至出票艰难,有时候只有在演出后,某位德高望重的音乐前辈出来吼一嗓子,观众才知道原来他们又错过了一场非常出色的音乐会。一切,只因为这是他们所不了解的三个字———“室内乐”。

  华人音乐家中,跟“上海四重奏”有过类似遭遇的还有王健,国际乐坛公认其演奏水准决不在马友友之下的这位名家,一在上海开“一把大提琴”的独奏音乐会,观众就会少掉很多。“目前很多国内观众眼中只见交响乐团,对室内乐知之甚少。”李宏刚不无遗憾地表示。在纽约,“上海四重奏”一年举行八场音乐会都常常客满,因为观众心目中没有交响乐、室内乐孰轻孰重的分野,他们从小对音乐的爱好,就是从室内乐重奏那细腻的音色、出色的配置中被培养出来的,甚至有一大帮室内乐的粉丝,挑剔起演奏来毫不逊色于业内专家。“不用说,这跟普及不够有很大关系。”

  无室内乐难成好乐团

  组合中资历最老的范逸臣说:“音乐学院的学生至今十分缺少室内乐的训练和经验。但你去国外音乐学院看看,哪怕是获独奏比赛大奖后的学生,有谁从此一辈子拉独奏的?没有!室内乐演奏只是国内音乐学院的选修课,而美国早就已经定为演奏的必修课了。他们的学生几乎每人都是花更多精力在重奏之中,包括很多大师级演奏家,终身都不断在重奏组合中修炼。不懂得互相配合和与乐队交流,一上台就拉协奏曲,这样的独奏家只有在中国才能生存。 ”

  李伟刚则表示:“成立‘上海四重奏’时,中国还没有一支职业的乐团。现在呢,国内还是没有一支这样的足够优秀的乐团,这足以引起人们深思。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室内乐有了基础性的认识。目前状况只能说有进步,但远远不够。”演奏家们表示,对回家乡不时地参加父辈就开始为之工作的老乐团的演出,心情无疑很激动,但同时也知道有许多事要做。也有一些乐迷建议,有很高国际知名度的“上海四重奏”可以多改编一些中国经典旋律或民歌,这些短小、上口却有强烈感染力的曲子,在让国外观众惊艳的同时,也可以“催”开更多国内观众的耳朵。 (记者 伍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