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叶小文:毛泽东六十年前…
文革时期的所见所闻(一…
西方画家笔下的几个世纪…
晚清垮台前的两次失败改…
漫游210年前的美国费城
六爻预测学目前的发展状…
从气色占卜人目前的处境
坟前的钱池怎样修
村中贴满大字报:老人讲…
百年前的茶话会规则
最新热门    
 
文革前的清华附中:书呆子受蔑视,体育夺冠受崇拜

时间:2009-12-11 12:27:55  来源:北京青年报
  1964年我入学时,清华附中经过三年的锐意改革,正走向它的巅峰。其最重要的标志是预科的创立和夺得北京市中学生运动会四个组别中的三项冠军。

  -预科选拔:空前绝后的精英教育

  我考入当时收分最高的清华附中后,还来不及得意和喘息,便马上面临着更激烈的挑战:预科选拔。现在回想起来,清华附中预科的创办即使到现在,在北京也是空前绝后的。它使清华围绕大学办附中的宗旨制度化,是清华附中提倡个人竞争的直接体现。

  从1964年开始在高一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建立两个预科班。预科的教材由大学编写、主课全由清华大学讲师任教。这进一步使它在教材和学制上独立于其它中学。教物理的张老师是第一个用双语教学的。

  当时,清华附中学生的分班和学号都是按考分排列的,学号名列前茅的学生具有无可争议的心理优势。比如我1964年考入高中是9号,对排在第一的田维煦就只有佩服。据当时的韩家鳌副校长介绍,选拔的标准是德智体全面素质并注重学生的发展潜力。但考试成绩无疑是最硬的指标。

  1965年整个暑假我都是在忐忑不安中度过。当我在大厅看到自己终于入选时,激动不已。上了预科等于一只脚踏入了清华大学,只是选择什么重点科系的问题了。清华附中预科实际上就是清华大学预科。我选入预科是33号,排名靠后。预科的选拔是竞争教育空前绝后的经典,更坚定了我个人奋斗的信条。

  除教材不同外,预科的一大特点是减负担、提高质量。我的班主任周鸿钧回忆当时的方针叫“少精高长”:即课时少、作业精、质量高、假期长。另一特点就是重视动手能力。“物理化学,我们单独开实验课。别人一学期只做二次实验,我们就做20次。按大学的要求打基础,两个人一个小组做实验。”(冯玉中回忆)

  但青春的动力使我依然觉得太漫长,我和几个密友决定跳级提前参加高考,并在周围的非议中出了一种既有解题又有辩论的手写小报。那时的圆明园遗迹星星点点地散落在无边的稻田和落叶当中,压给我们一种近乎悲壮的使命感。

  海外学者有一种说法是预科的选拔决定于学生家庭出身。笔者求证于主管教学的吴裕良副校长,得到的回答是否定的。但在我学号之前的好几位同学,比如1号田维煦(父亲1957年被打成右派)就没有选入预科。

  冯玉中主任透露了一个潜规则,就是“选拔预科有一条,不能进清华大学保密专业的肯定不要。因为大学保密专业有政审啊,比如无线专业、高能物理专业。虽没说要求出身,但要审查。比如有海外关系的,家里是反革命或历史反革命的,有‘杀、关、管’的,那肯定不要。咱们的硬标准就是这个。因为1966年,那预科就是直接要升清华大学的。”

  两园环拱的清华附中在生源上也别具特色。作为子弟学校的延续,清华教授讲师后代中的佼佼者首选清华附中。清华附中地处清华北大等八大学院和高等军事院校环绕之中,它的学生大都来源具有知识背景的家庭。良好家境和西式教育使他们成为学校的主流。

  所以,在预科聚集的是一批成绩好、能力强、出身按当时标准又不太差的精英,他们大部分都是出身高级知识分子和有知识背景的干部子弟。它的目标简单明确:百分之百的上清华大学和其他重点大学。但可惜的是,还没来得及检验,1966年,“文革”就开始了。清华附中预科的这场空前绝后的试验也在历史的烟云中被遗忘了。

  -体育崇拜:全面发展的竞争精神

  清华附中留给我们的另一份遗产是它的体育精神。在这里死钻学习的书呆子受到蔑视,而体育夺冠受到崇拜。当时学校有条雷打不动的死规定:“下午4点,把学生赶出教室。”操场上各个运动队按部就班地训练,最体弱的眼镜们也要完成距离从北京到河内的“抗美援越”冬季长跑。当时就提出了“体育以田径为纲,田径以速度为纲”的口号。

  每天上午的课间操,教室里空无一人。上千的学生整齐地排列在大操场上,圆明园稻田和清华园草坪的气息伴着高音喇叭扑面而来。全体校领导都在二楼大平台上和大家一起做操,带操的是大嗓门的李春生。万校长简短训示后,不到30岁的团委书记顾涵芬浅色短袖白色发带,一口上海普通话讲得飞快。

  每年春秋的运动会就是盛大节日。作为主席台的教学楼大平台有20米宽,面对400米正规跑道的大操场,运动会时红旗招展欢声雷动,颇有点小天安门的气派。

  我有一次在三项全能百米赛冲刺时,为躲跑道上照相的同学摔了出去,校长马上跑下来探问,同时扩音器里提醒不要在跑道上照相。但我那张背心前印着“清华附中”字样的撞线镜头成了绝无仅有的珍品,在四十多年后凤凰卫视《鲁豫有约》采访时用作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