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李国修:台湾不止一个赖…
最新热门    
 
赖声川:把石头变成小鸟或鲜花的魔术师

时间:2009-12-18 11:10:36  来源:北京日报

  赖声川,被誉为“台湾现代剧场的创造者”,1954年生于美国华盛顿,创造美国伯克莱大学最好成绩的戏剧研究博士,现任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教授、美国史丹佛大学客座教授,表演工作坊艺术总监。29岁开始剧场创作,舞台剧《暗恋桃花源》、《如梦之梦》、《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如影随形》等作品深入人心,为他赢得了“台北剧场最闪亮的一颗星”的称誉。电影作品两部《暗恋桃花源》和《飞侠阿达》,电视作品有300集的《我们一家都是人》等。前不久,他的话剧新作——一部呈现眷村三代住民、四个家庭故事的《宝岛一村》在台湾上演,又一次引起轰动。林青霞看完之后写下这样形象的观剧体验:“看得我如醉如痴,时而感伤时而欣慰,有时大笑,有时哭得抽泣;泪还没干又破涕而笑;还没笑完又哭将起来。这是什么样的一出戏?把我弄得像个傻子一样。”

  日前,一个确定的好消息传来,这部让林青霞和许多台湾观众看得如醉如痴的《宝岛一村》,将于2010年2月5日至7日在北京世纪剧院上演。赖先生说,为了自己全身心投入的新戏能与首都观众见面,此番他偕夫人丁乃竺来北京,心里充满了兴奋和期待。

  1.

  “把石头变成小鸟或鲜花的魔术师”

  我在乎的是今晚能不能感动你。我只想用务实的态度,专心地、一场一场地给予观众,这是没法复制的手工业。因为每一个晚上都是珍贵的。

  ——赖声川

  采访是在冬季午后的咖啡厅里,频频接到赖声川的车塞在路上不能动弹的消息。

  等到见面的时候,赖声川脚步匆匆地走到身边,很虔诚礼貌地鞠了一躬,“迟到了,不太熟悉北京路况,希望没有耽误你们。”声音真挚,气场平和,瞬间拉近了与人沟通的距离。

  不等记者开口,他开始讲起新戏的内容,眼神中是慈悲的学者之气。夫人坐在一旁,很默契地用表情配合。

  其实赖声川不需要名片,就会有无数人自动地被吸引,关注他,研究他的戏剧艺术,研究他所创造的剧场神话。他的话剧,连加场也很难“见缝插针”,订票热线常因为爆棚而拔掉。有人说他是改变人们买票习惯的戏剧大师:开场前,任凭你堵在剧场前几个小时,也难侥幸淘到一张退票,一票难求的状况可谓空前。都说话剧这种阳春白雪的艺术,是小众人群玩味的优雅,但赖声川神奇地做到了把小众的优雅变成大众的情结,“想看深度的有深度,不想看深度的可以看热闹”,把易受冷落的剧院变成火树银花般让人趋之若鹜的景观。

  赖声川的务实态度令人动容,他把自己看成了“手工业者”,不喜欢被扣上大师的帽子。有人喜欢称他是“一位能把石头变成小鸟或鲜花的魔术师”,反比什么戏剧大师来得生动形象。

  “魔术师”更多关注的是是否与观众完成了很好的沟通,关注的是今晚我能不能感动你,而把那些遥远而人为无法控制的话题先放到一旁。

  “魔术师”说他这次的魔术做得很大,两个半小时,50多年的风风雨雨,二十几个演员,即兴发挥。《宝岛》一剧如此声势,在戏剧舞台上比较少见。

  《宝岛》讲了这样的故事:大陆人漂洋过海来到台湾眷村,以为几个月便可以回到家乡,没想到这一盼就是一辈子。在每家十多平方米的房子里,落地生了根,接着出现了第二代第三代,同样生活在拥挤的空间之中。推开后门,就是别人家。于是第一代人苦苦守望,第二代人、第三代人有了不同的价值观,有力气也有能力的人纷纷往外跑,故事就表现三个家庭在几十年间的动荡经历。

  这是只有在宝岛台湾才能拥有的一段历史,形成了独特的眷村文化,并且在台湾人心中有很深的渊源和情结。如今,眷村在台湾的版图越来越小,高楼大厦取代了局促狭小的空间,原来的700多个村子已经变成了今天的3个,眷村文化正面临着消失的危机。记录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成了一种文化责任。起初,热衷于创作这一题材故事的人是台湾的金牌电视制作人王伟忠。

  王伟忠是《康熙来了》、《全民大闷锅》和《舞林大道》等节目制作人,从小在眷村长大,对眷村文化的体会深入骨髓,并且一直不遗余力地保护眷村文化。他曾经拍摄过《伟忠妈妈的眷村》和《想我眷村的妈妈》等纪录片和以眷村生活为背景的电视剧《光阴的故事》。后来,他觉得这些努力和影响力还不够大,多少年前,话剧《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挽救了相声艺术,今天,能不能有一部永恒的经典之作记录下眷村的文化。而能够有这种创作能力和影响力的人非赖声川莫属。王伟忠找到了老朋友,强烈要求合作一次,把眷村的故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