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少数民族村民自拍纪录片…
浅谈元代民族文化的交融…
中国民族文化产业研究中…
广西民族传统体育龙舟文…
论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歌、…
军民共建与民族团结工作…
浅论犹太民族“犹太性”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民族文…
谈我国本土广告语的民族…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
最新热门    
 
评:民族文化复兴非复古而是跟世界文化潮流交融

时间:2009-12-22 10:12:18  来源:南方日报

  -核心提示

  我们曾梦回唐朝,睥睨四方,万国来朝;泱泱大国,礼仪之邦,泽惠友邻。凝眸回首,朝代更迭,文化却一脉相承,生生不息。今天,当我们一步步向大国崛起的梦想迈进时,我们反而失却了文化的灵魂,失去了反省能力与创造性,本土价值逐渐被颠覆。是任由西方的缰绳驾驭东方的马车,还是在盛世中复兴中国文化的力量?上周六,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中华文学选刊》主编、文学批评家王干为我们讲述中国崛起的内在推动力,解析中国文化盛世复兴的历史机缘与使命。

  ○观点精华

  经济发展了文化才能复兴

  毛泽东完成了政治中国的建设,邓小平完成了经济中国的建设,现在到了建设文化中国的时候。丘吉尔讲过一句话:“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 不能仅仅以经济作为标志,文化的复兴也是非常重要的标志,一个国家的形象不是钱能够塑造出来的,它还要靠文化来塑造。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已经成为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必然的,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所以,现在中国提出来发展文化软实力,而文化这个软实力其实比经济这个软实力更有生命力。比如我们说盛唐,盛唐有很多钱,但是我们记住的是李白,我们记住了唐诗,我们通过唐诗才能真正领略到盛唐气象。历史证明,只有经济发展了,文化才能复兴。如果没有经济做基础,文化这个戏唱不好。

  文化进口转变为文化输出

  电脑时代的到来给中国文化的复兴提供了一个最大的有力条件。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研究中国的思维是感性思维,是逆向思维,是形象思维,它跟西方的逻辑思维是矛盾的。电脑出现以后,一方面是很严谨的逻辑思维,但是电脑的设计理念采取的是二进制,跟中国的八卦是相通的。电脑软件,中国人跟印度人是做得最好的,这就说明东方式的思维打破了原来机械的、理性的思维。

  我们这些年出现了很多网络事件,很多贪官落网及很多非理性工程最后的曝光,都跟网络有关。网络对民主监督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网民是最大的在野党,它对政府一些部门的不合理、不合法行为进行监督,起到了一个在野党的作用,而且不会取代共产党,因为它没有执政的能力。

  现在国家强调文化软实力,做了很多文化形象的塑造,比如说孔子学院,它就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原来是文化进口,现在转变为文化输出。现在中国的红楼热、古典热、孔子热、三国热、收藏热,说明中国的古典文化都在升温,中国文化的形象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塑造时期。

  张艺谋应该赚外国人的钱

  我老是批判张艺谋,张艺谋没出息在什么地方呢?《三枪拍案惊奇》纯粹就是一部娱乐片,以张艺谋的声望和能力,他应该走出国门,应该去赚外国人的钱,《三枪拍案惊奇》赚取人民币没什么意思,它不是一个文化形象,也不是能打入西方的文化产品,而小沈阳不要张艺谋包装已经很火。我觉得张艺谋的没出息,就是当中国没有具备对外输送文化能力的时候,他拍《红高粱》、《秋菊打官司》,中国现在需要文化产品走向国际,让世界来消费我们的文化,享受我们的文化,让世界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他却搞这个《三枪拍案惊奇》。这是在浪费才华,也浪费我们国家的创造力。

  ○现场互动

  粤语比上海话命运好多了

  观众:中国文化复兴要注意哪些问题?

  王干:我觉得中国民族文化的复兴,可能会受到两个方面的干扰:一是全面复古的干扰,比如说我们要穿汉服,现在有这个复古的倾向,民族文化的复兴不是复古;第二,民族文化的复兴必须要跟世界的文化潮流交融,不是关起门来,如果关起门来就是故步自封。自己的文化自己玩不叫复兴,那叫娱乐,只有让全世界的人来学习、享受我们中国文化才叫复兴。

  观众: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王干:政治中国的确立让中国在世界上有了地位,比如说进入了联合国。经济中国让中国变成了强国,但是文化中国,我觉得今后发展的方向是怎么挖掘中国优秀的文化。现在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首先要把中国文化最优秀的部分挖掘出来,比如现在全世界面临着一个问题———生态危机。我们中国古人对文化生态有很多论述,有很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