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首届中原杯河南省原创动…
采集9处圣土打造的“中…
中原九路圣土汇入宝鼎 …
适中居中原则
装修风水案例:评定亢金…
论巴蜀与中原的文化交融
最新热门    
 
折射中原商文化 《康百万》叫板《大宅门》

时间:2009-12-22 10:13:21  来源:中原网

  作为郑州市重点文化工程,由中共郑州市委、市政府,中共巩义市委、市政府,河南影视集团等联合摄制的电视剧《康百万》结束了在河南的拍摄,日前“移师”至北京怀柔飞腾影视基地。12月18日,电视剧《康百万》有好几场重头戏在此拍摄,也是演员们聚集得最全的一次,为此本报记者专程赶赴基地进行探班。

  记者一大早赶赴北京怀柔飞腾影视基地时,这里已经一切准备就绪,就连群众演员都已经穿戴整齐,等待拍摄了。据该剧导演潘军介绍:“《康百万》已经在北京拍摄了20多天,还要再奋战20多天,预计1月8日杀青。”

  导演访谈

  折射出中国商文化的根源所在

  拍摄现场看得出导演潘军对每一个细节要求都很严谨,经常听到他在喊:“摄像注意、注意……”“节奏、注意节奏……”对于电视剧《康百万》,导演潘军倾注了很多心血。潘军称,当初有很多人对这个题材有拍摄意向,最终能花落自己,一方面归结于他和该剧编剧——我省著名作家李佩甫的友谊,另一方面是他个人的文学功力。“我和李佩甫早在1986年第一届全国青年作家代表大会的时候就认识了。我是在今年6月接到邀请的。”一个剧本要想拍成电视剧,还需要影视艺术家必要的编剧处理。画家出身的导演潘军具有很深的文学功力,据他介绍,当初他接到《康百万》的剧本时,认为这部作品虽然本身具有相当的分量,但还不具备拍摄电视剧的条件。而这个剧本首先面临的就是二度改写,加强戏剧冲突。

  谈到剧本的改写和加工,潘军导演说:“以往大家看到的晋商、徽商、浙商的影视作品很多,我们这次《康百万》电视剧要展现的就是豫商的精神。一个商人如何发家挣钱,大家看的太多了,我这次就要着力展现人物的性格魅力和时代关系。我认为单纯地谈商,老百姓是不会爱看的。”电视剧《康百万》以“中原活财神”康百万家族传承12代、历时400余年而不衰的传奇经历为背景,以康氏家族经商、做人的“留余”理念为精髓,生动刻画了在大是大非面前忠于国家、在巨额财富面前心系百姓、在恩怨情仇面前宽容待人的大豫商形象。在剧中,导演潘军力求通过康百万家族的“留余思想”、“深藏不露”、“不张扬”等特点,反映数千年的儒家文化,折射出中国商文化的根源所在。

  要让中原文化融入其中

  据潘军介绍,电视剧《康百万》的文学创作团队可谓是“名家组合”:“二月河、王立群、孙荪、李玉梅等知名作家都以不同方式参与了修改和创作。今年8月份,我在大幅度修改剧本时又融进去了自己的思想。相信如此重量级的创作团队能够不同于同类题材的电视剧。”

  之前类似的题材也有很多成功的电视剧作品,如《大宅门》《乔家大院》《白银谷》等,但是潘军对自己的这部《康百万》还是很有信心的:“我相信我们这部《康百万》是经得起任何比较的,也绝不会逊色于以往的《大宅门》《乔家大院》等。”

  导演潘军是画家出身,他自己还搞文学创作,所以在采访中他表示自己的拍摄手法会有别于那些传统导演:“文化是无形的,这部剧不仅要展现豫商,还要展现中原文化,要让中原文化融入其中。我拍《康百万》就像在河里扔石头,这块石头扔下去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第一圈激起的是巩义,第二圈激起的是郑州,第三圈是河南,第四圈是中原,第五圈是中国。我希望自己能够通过这部电视剧让中原文化的影响不断放大,扩散出去。”说到如何融入中原文化,潘军说:“我们在拍摄过程中,还渗透着地标性景观、地域性文化元素,强调黄河和伊洛河交汇的独特、博大、阴阳交合等特有的精神品质。该剧取外景时,既有黄河、伊洛河、石窟寺、康百万庄园,还有在开封、中牟等地的名胜古迹。另外,巩义也是豫剧大师常香玉的故乡,豫剧和河洛大鼓这些文化元素我们都会融入其中。我们相信河南的悠久文化和灿烂文明,是能征服电视观众的。”

  演员访谈

  巍子:“仓爷”身上会有自己的影子

  18日上午,记者们赶到的时候,剧组正在拍摄一场清代粮仓的戏,这场戏是扮演仓爷的巍子老师来检查粮食。穿上戏服的巍子,从表情到言行都有那么一股威严感。这次在《康百万》剧中巍子并不是重要角色,基本就是一个客串。像巍子这样挑剔的老戏骨一向接戏慎重,当被问到这次为什么会接这部《康百万》时,巍子告诉记者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其实我是纯粹来帮忙的,我以前看上了潘军的两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