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曹操高陵在河南获考古确…
曹操墓在安阳?鲁潜墓志…
专家六依据认定曹操高陵…
中国认定曹操高陵在河南…
两佳人安阳陪葬曹操 盗…
曹操高陵开启新的篇章 …
曹操染指人妻成瘾 或为…
曹操墓发掘大揭秘:“已…
河南省文物局称曹操高陵…
曹操墓葬距其建功立业地…
最新热门    
 
曹操盗墓与防盗墓很专业 提倡薄葬死后寒酸

时间:2009-12-28 10:55:33  来源:扬子晚报
提,必须乖乖地侍候。有次曹操睡午觉,命宠妾到某时辰叫醒他。当时辰到时,宠妾见曹丞相睡得正熟,没叫醒他,等曹操醒来,立即将这个宠妾用乱棍打死了。

  一个死得“不明不白”的人

  曹操他残暴多疑,多疑则伤心,最明显也最严重的就是他的头痛之症。晚年他有次感到头痛难忍。请华佗诊脉视病,华佗建议他“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方可除根”。多疑而心狠的曹操以为华佗害他,使华佗死于狱中。华佗被杀后,曹操又遇几次惊骇,幻见被他残杀的马腾父子、伏皇后、董贵人、二皇子等20余人,浑身血污,前来索命。曹操病势加剧,更觉头目昏眩。次日又觉气冲上焦,目不见物,不多时便气绝而死,寿年66岁。

  一个生前抠死后寒酸的人

  与其他的帝王将相相比,曹操墓要寒酸得多。专家解释说,薄葬制是曹操生前一直提倡的。一跟他早年参与过盗墓活动,亲眼目睹不少坟墓被盗后尸骨狼藉有关。二是跟他一直提倡的节俭生活有关。据说他10年只盖一条被子,死的时候穿的衣服上还打着补丁。三国名将陆逊的孙子陆云当年在铜雀台见到的曹操遗物:除了曹操盖过的被褥、使用的腰扇、裹发巾以外,有几件东西倒是让人颇感意外,一个是曹操在当时居然用上了牙签一样的东西来剔牙!曾听闻曹操生活俭朴,使用过的“牙签”也不肯丢弃,在这里得到了验证。

  张 筠 综 合

  -延伸阅读

  三国三雄魂归何处

  孙权墓 可能就在南京梅花山

  昨日,传来曹操墓在河南安阳被发现,震惊了中外。然而作为三国时期三雄之一的吴王孙权墓准确位置至今仍然还是一个谜。众人对在南京梅花山这一说法则深信不疑。大概是南京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当年朱元璋自己选择墓址时,他的一些臣子提出,墓址离孙权的孙陵岗太近,是不是把孙权陵墓迁走?朱元璋说:“孙权与蜀魏形成三足鼎立,算得是个英雄。就留下他为我看守墓道吧。”

  “传说归传说,可一直没有考古证据。”昨日,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告诉记者,2006年,在与江苏地震局有关专家合作开展《江苏六朝帝王陵考古调查与研究》时,课题组对整个梅花山进行了勘探。结果表明,在现在的梅花山博爱阁下面发现有人为构筑物。发现了一处结构类似古时墓穴的封门墙。它整体呈“甲”字形状分布,后来发现有喇叭形路口,上层是夯土,下层是黄土,明显是人为构筑物,这种往山里开挖的构造和汉代帝王陵墓的建造方式相似。梅花山之名源于上世纪30年代民国政府遍植梅花时,此前这里皆称孙陵岗或吴王坟。

  因此,“六朝王陵”课题组在梅花山内发现的大墓,与明初建明孝陵时朱元璋留下墓中孙权为自己“看墓”的传说是相吻合的。在建孝陵时,孙陵仍在原地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样一来,明孝陵的神道不得不绕过孙陵岗,这也就是神道为什么不是笔直的原因。不过,考古专家认为,由于国家文物局目前禁止对帝陵发掘,现在还无法窥见孙权墓的全貌。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孙权墓的秘密将继续在地下埋藏下去。  蔡 震

  刘备墓 下落有三种说法

  刘备公元223年殂于四川奉节永安宫,但是他最后身葬何处却是众说纷纭,其主要有刘备死葬成都、刘备死葬奉节和刘备死葬彭山三种说法。

  一说刘备墓位于成都市武侯祠内之正殿西侧,史称惠陵。后主从诸葛亮之意,先后将甘、吴两位夫人合葬于此。陵墓建筑,由照壁、栅栏门、神道、寝殿等组成。《三国志》中记载,1700多年前的夏天,刘备死在奉节,随后被运往成都安葬。

  第二种说法,郭沫若1961年在奉节考察时认为:刘备死在气温极高的夏天,当时交通很不方便,从奉节到成都逆水而上至少也要30多天时间,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尸体肯定会腐坏。因此他认为,刘备墓在奉节的可能性比较大。1982年,安徽物理探测所发现夔州宾馆地下有18米的空洞,并有金属反应,推测可能是金属随葬品。南宋学士任渊所作《重修先主庙记》中也说,成都惠陵只是弓剑墓,不是真墓。

  另一种说法认为刘备墓在四川彭山的莲花坝。彭山牧马乡的莲花村自古就有皇坟的传说,这里的皇坟被周围9座小山丘环抱着,当地人称为莲花的9片花瓣,而皇坟正处在中心,被称为“莲心”。 秋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