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诗歌中的人造物象“华清…
清宫堂子祭探赜
明清小说中的金银变化母…
最新热门    
 
清宫金银器尽显皇族奢华 金光灿然做工精湛

时间:2010-1-4 23:31:37  来源:海南日报

  1月1日,海南省博物馆,3000多名海口市民一睹清代皇家顶级金银器的真容。“皇家珍宝———故宫藏清代御用金银器(海南)展”在这里隆重举行。奢华至极的清宫礼仪祭祀品、清宫日用陈设品,绚丽多彩清宫宫妆品……所展100件金银器,不仅是第一次走出故宫、走出京城,而且其中部分稀世珍宝即使在故宫也没有展出过。

  这里介绍的每件金银器都是无价之宝,不仅仅因为它们都是贵金属,更是因为它们先前使用者的身份———清代帝后。

  金银自古成大器。

  中国古代,金银器作为一种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在相当长时间为统治阶级所专用,因此往往在制作过程中不计成本,力求尽善尽美,创造出不少精美绝伦的佳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久居深宫的清代皇室金银器终于在新年之初迈出宫门,飞到海南百姓的身边,在一场名为《皇家珍宝———故宫藏清代御用金银器(海南)展》的展览中,接受后人的鉴赏。

  清代人原来如此热衷“火锅”

  冬日里的紫禁城,寒气逼人,人们围坐桌旁,热腾腾的火锅,既可驱寒,又能饱餐,何乐不为!即便当下,人们对火锅的热情依然不减。

  一款银带盖火锅仿佛让后人重新品尝了一次清代火锅———

  盖、锅、炉架、炉圈、炉盘、酒精碗……一个零件不能少,盖边、锅边锤揲成葵花瓣形,锅内又分为六个花瓣形的小格,中间另分一个圆形小格,从上往下看,就像是一个盛开的花朵。

  在今天的餐桌上,无非就是一个双分的鸳鸯锅而已,如此巧妙的构思,让人不得不叹服。

  不仅如此,六足炉架采用镂空云龙形工艺,炉盘嵌入寿形格子,盖钮刻有莲瓣纹,盖面开光内刻有人物故事,其余部分及锅身饰零散小团花,华美中透着一丝清爽,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兼具审美价值,更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

  吃罢火锅,不禁让人们又想知道清代帝后是如何享用美味火锅,筷子、勺子、叉子如何彰显王者霸气呢?

  以黄金为勺,以羊脂白玉为柄,金光灿然搭配洁白晶莹,清代工匠充分把握金、玉特性,造型上修短合宜,柄端浅雕龙首,二者搭配恰到好处,如此“金玉良缘”体现了高超的设计水平。

  一双吃饭的筷子,可以从下往上分为四段,第一、三段为金质,第二、四段为乌木,乌木上还嵌入细密的金银丝花纹,顶端镶上玛瑙,而这不过就是一双筷子而已。

  还有“金镶玉”的叉子,以金为叉齿,青玉为叉柄,白玉为叉首,青、白、黄搭配如此协调,令人叹为观止。

  ……

  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章佩岚说,紫禁城里金银制品无处不在,每逢重大活动庆典,宫廷都会举办豪华盛宴,杯、盘、碟、勺、叉、筷就会粉墨登场,浮现眼帘是一幅幅王公贵族醉生梦死的排场与奢靡场景。

  一把小刀原为乾隆最爱

  清代宫廷御用金银器普遍使用了铸造、錾花、锤揲、累丝、镂空工艺,尤其是金嵌珠宝工艺品,其设计、工艺、镶嵌品种都较明代有了长足进步,全面反映了清代金银工艺的高超水平。

  一把长度35.5厘米,宽度2.7厘米的金镂空花鞘白玉把小刀为乾隆生前佩戴之物,高超的工匠将乾隆甲午仲春御题诗刻在白玉把上,“用截肪曰名曰宝曷有常,即物思义至,理弗奇太阿予言亦戒莫违”,让一把小刀成为乾隆之最爱。

  章佩岚介绍,还有一把乾隆款金胎烧珐琅鞘玉柄佩刀非常引人瞩目,值得一提的是烧珐琅工艺,又称为烧蓝。它以石英、长石、硼砂等矿物质为原料,先用吸管将碾成细末的釉料填满金银丝间,用蓝枪高温烧结,如此反复三至四次才能完成。用烧蓝装饰点缀的金银器,平添了器物的几分质感。

  刀饰为男性佩用之物,这是清人祖先尚武精神余续,这样装饰华丽的小刀显然不能上阵杀敌,只剩下装饰功能,男人尚且如此,女子更是华丽粉饰,用尽一切展现满族妇女的文雅与婀娜。

  戒指是一种戴着手指上的装饰物,从名称看应有禁忌之意。史料记载,古代后妃但凡有了身孕,就在左手上戴上金戒指,平时右手佩戴银指环。

  一款金錾牡丹纹嵌珠戒指摆在省博物馆展厅的显著位置,该戒身宽大厚重,做工精湛,在一朵牡丹的花心上托出一个大珍珠,显得尊贵气派,应是皇后或地位较高的贵妃戴用。

  章佩岚说,该戒指的特别之处应是嵌入的珍珠,一颗非比寻常的“东珠”,即东海珍珠。众多周知,东海纬度较高,气候寒冷,不利于珍珠蚌类繁殖,为了获取珍珠,皇宫派人专门养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