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老文物工作者:确认曹操…
影视招聘骗局耍了200多…
奇门占卜多人断多事
奇门一人断多事和多人断…
周润发自称和孔子背景相…
小学生个人自我介绍范文
最新热门    
 
多人自称曹操后人 曹操宣传将成铁三角

时间:2010-1-4 23:32:01  来源:郑州晚报

  “按照现有技术,提取男性头盖骨DNA对遗骨本身必然会造成损坏。”王明辉说,而这样的风险较大,能否进行需经批准。

  在王明辉看来,曹操墓中的遗骨整体保存得很不好,男性遗骨只有顶骨及其周围的一小部分,一点极碎的小支骨、两颗牙,其中一颗还是龋齿。可以看出男性头颅相当大,营养状况良好,骨质疏松程度低于实际年龄。

  据曹操墓考古队领队潘伟斌透露,在曹操墓中还发现了指骨等碎骨。王明辉称,他还没有看到这些骨头,也许对这些骨头鉴定后会有新的发现。

  作为著名的历史学家,84岁高龄的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原副会长、河南大学原历史系主任朱绍侯教授,对曹操评价很高。

  朱绍侯说,曹操文武双全,统一了北方,还改变了汉室奢靡的生活方式,生活极为简朴,在政治、经济、文学、军事上都有卓越贡献,《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正史均认可曹操的正统地位。

  朱绍侯说,东汉末年各地豪强拥兵割据,趁此机会,曹操改编青州黄巾军,独立发展武装,在南北征战中雄踞一方,成为魏、蜀、吴鼎足之势中的主导性力量,这都离不开曹操卓越的军事才能。史书记载他“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令人惋惜的是,其著述大都亡佚,但朱绍侯说,从其存世的军事文书和所取得的军事成就来看,曹操无愧于军事家的称号。

  说到曹操的文学成就,很多人可能并不陌生,其《观沧海》至今仍是中学语文课本的必选篇目,《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诗句也不时从人们口中吟出。

  曹操在文学上的贡献并不仅限于数首流传后世的名篇,他还对当时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朱绍侯说,作为建安文坛的领袖,曹操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影响了一代诗风,而且还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据新华社电

  有关曹操后裔

  多人自称是曹操后人

  其中一位是郑州市民

  曹操墓被确认消息发布后的第二天,在网络上就有人自称是曹操第82代后裔,这位网名为“才高八斗曹植 ”的网友称:“我根据我爷爷留下的族谱,查到本家族为曹操的后裔,属于曹植这一分支。”

  元旦假期中,湖南省浏阳市太平桥镇合盛村一位名叫曹典钦的村民爆料称,合盛村曹姓村民是曹操的后裔。昨日记者与曹典钦取得了联系,他说,几年前,曹氏家族在重修族谱时,其中一本老族谱明确地记载着他们是曹操的后人,写有“魏武出于平阳而吾姓俱称谯国亦当年之从近也……”字样。

  在记者的博客中,一网名为“第六国际”的网友留言称:“我知道曹操后人在哪里,我就是其中一个。”

  记者昨日与“第六国际”取得联系,他在电话中说,他是郑州市民,老家在通许县,距离曹植墓所在地通许县七步村只有两三公里,全村都姓曹,应该是曹操的后人。

  一位操姓网民在网上发帖称;“我们姓操的才是曹操的真正后人。”据操氏族谱谱序记载,公元266年,司马炎废魏帝,建立晋政权后,疯狂杀害曹魏皇族,曹操谪孙曹休举家逃往鄱阳郡新义(今江西省波阳县),为避免被司马氏政权斩尽杀绝,遂以曹操之名为姓,改曹姓操,延续至今。

  对于最近出现的众多曹操后人,安徽亳州曹操文化研究会会长赵威说,只依据族谱,很难确定他们是曹操的后裔,因为现在还没有发现没有断代的曹氏族谱。

  有关曹操文化宣传

  许昌愿与安阳、亳州

  形成铁三角关系

  对于曹操墓,在曹操家乡安徽省亳州市,两种声音争论激烈:以亳州市原博物馆馆长李灿为代表的质疑派,认为曹操墓不在安阳而在亳州。另一派以亳州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长、曹操研究会会长赵威为代表,认为曹操墓已经在安阳找到,而且证据确凿,应该尊重事实。为了探明真相,两派均认为要对疑似曹操墓的观音山墓进行挖掘。

  许昌文物局副调研员毛德新说,在历史上,还有曹操墓在许昌的说法,许昌的曹操文化研究人员和考古人员也进行了长期的论证和实地探查。“许昌和安徽亳州一样,对曹操有很深的感情,我们不仅建了魏武帝广场,还建了一个高达6米多的曹操雕塑。”毛德新说,“为了研究宣传曹操文化,许昌和亳州很早就开始合作,曹操墓在安阳的确认,使宣传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