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湖南青年作家出书称大禹…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颁…
中国第一套以书法为研究…
广美院长谈橘子洲毛泽东…
河南书法家创“一笔书法…
寻访青年毛泽东在北京宣…
北京青年设计师林瀚作品…
玉皇大帝太过窝囊?农民…
中国书法之乡书法家白马…
教育部基金补助学校推动…
最新热门    
 
青年书法家杨永伦初露锋芒 墨海游龙不忘公益

时间:2010-1-9 11:57: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人物简介:杨永伦,字咏龙,号麓山樵子、琴韵楼主,湘籍,1964年出生,毕业于湖南师大。四岁承父训学书,临数种碑帖,善篆、隶、行、草,作品一直受到专家及社会人士的好评。

  80年代至今多次获得国内外嘉奖,同时也应邀参加了多次权威展览,其作品、论文曾被多家专业报刊发表及收藏。1997年参加了文化部举行的两岸三地百名书法名家“百龙迎回归书法展”,当时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香港特首董建华的亲切接见,作品展出并被特区政府收藏,同时还荣幸的受到了董建华先生的特别邀请创作。2005年6 月20日参加了文化部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书画展”,此次展览属于建国以来最高级别的艺术展,胡锦涛和其他国家领导人亲临展览现场并现场合影留恋,展出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所收藏。

  杨永伦先生非常热忱于公益及慈善事业,曾多次参加湖南卫视《真心风采》栏目和湖南经视《爱心30分》的慈善拍卖,共募得善款全部捐给了湖南省希望工程,同时也参加了央视三套《真情无限》的爱心拍卖活动,其所得款项捐给了中国的环保事业。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期间受到多家电视台及红十字会的邀请,参加了电视台“情系汶川名人名家现场书法献艺活动”,其所得善款几十万元全部捐给了灾区。十几年以来央视二套、三套、湖南卫视、湖南经视、湖南人民广播电台、三湘都市报、长沙晚报、东方早报、千山早报、荆门电视台、荆门日报、株洲电视台众多媒体对其艺术成就和善举作过详细报道。

  杨永伦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委员、人事部书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名人艺术研究中心和特聘书画师、中国齐白石艺术馆书画师、珠海翰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等。

  自幼嗜书

  杨永伦先生自幼就喜爱书法,四岁开始学书法,其父亲写得一手好字,杨永伦先生从小就受他的影响和家庭儒家文化的熏陶,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那时候没经过什么训练,也不懂得什么叫书法,只一门心思想着怎样把字写好。杨永伦父母都是农民,家境贫寒,这对他的艺术起步非常不利。不仅没有家学渊源作依托,连供他学书画的经济条件也没有。家里没钱买纸买笔,他就用树枝蘸水在地上写写画画,偶尔把节俭下来的钱买来纸,他高兴得如获至宝。从小学到初中,杨永伦的每次作业都写得非常工整,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学校每次出墙报、黑板报,他自然而然是“主笔”。

  天道酬勤

  杨先生说,练习书法过程中,通过临摹诗词、名言,不但是一种欣赏,同时对自己的文学水平也有很大提升,亦能激发人上进。真正地了解书法、有意识的练字是在进入大学以后。八十年代中期,正是中国书法复苏的时候,全国上下掀起一股书法热潮。杨永伦先生如鱼得水,他贪婪地汲取企盼已久的书法知识,学校图书馆有关书法方面的书籍他基本上有选择有侧重地看了,课余时间除了练字还是练字。对书法的酷爱与痴迷,使他克服困难利用节假日时间拜访了一些社会书法名家,这对提高他的书法水平有了很大的帮助。初始,没有老师指导,他就遍临。颜真卿、王羲之、米芾他都练,向传统学习、不间断地临帖,杨永伦是一以贯之的。同时,他又善于向当代书家学习,特别是向富于创新精神的年轻一代书家学习,使自己永葆进取的锐气,使作品富有新意。功夫不负有心人,酷爱、灵气加勤奋,杨永伦先生带着突飞猛进的书艺受到了专家及社会人士一致的好评。

  取法乎上

  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更表现着书法家个人的人品、情操、才智、趣味、学养。作为卓有成就的书法家,杨先生身上有着文人特有的儒雅谦逊和艺术家的勤奋严谨。杨先生说,书法里蕴藏着精深的学问,自己只是比不懂书法的人多懂一点,需要学习的东西恐怕这一辈子都学不完。

  杨先生从4 岁开始学写字,已写了40多年了。学字,必须老老实实地临帖,别无他途。要对历代名家揣摩玩味,广征博采,兼收并蓄,见贤思齐。经过几十年的苦练,才能由临而立,由变到创,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一个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求创造的过程。另外,他总结有8个字不能少,一是兴趣,此学书之功力也;二是勤奋,此学书之保障也;三是悟性,此学书之羽翼也;四是路径,此学书之方向也。四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古今大家,概莫能外。

  笔者认为,一个人书法自我风格的形成,一定是建立在对古代经典法书的充分理解与把握上,一定要扎根于传统。没有这个艰苦的过程,也就没有下一个过程。一个把传统抛在一边的人,是没有资格奢谈什么个人风格的。这一点恰巧与杨永伦先生观点十分一致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