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从“团成一团,圆润离开…
网络视频导演:从“玩票…
人民日报:从“代言门”…
专家建议:知识产权要从…
成语典故:从“郑昭宋聋…
从“三怕周树人”说起:…
从“勾栏瓦舍”到“现代…
戏说八卦
教你从“醉相”看男人
戏说墓地风水
最新热门    
 
从“戏说”历史到“戏写”历史

时间:2010-1-13 12:38:50  来源:新京报

  眼下描写60多年前抗日战争的电视剧,因为历史相隔并不遥远,和人们的情感更为呼应,而赢得不少热血观众的喜爱。《生死线》热播,就是明证。其中剧情起伏跌宕,演员表演出色,都是人们喜欢它的原因。

  但是,其中对于战争的描写和态度,却值得重视。一方面,四道风等几位草莽英雄几乎刀枪不入,百战不死,在战火硝烟之中游龙戏凤,无所不能(最后四道风、庞乌鸦等人只是在战争结束后死于偶然);一方面,在过分强大的日军面前,民众灰头灰脸,毫无力量感,成为了彻底的亡国奴。也许,是为了突出战争的残酷;也许,是为了衬托英雄的威力。而且,在那场战争中,民众的牺牲确实也是惨烈的。但无论怎么说,民众在这部电视剧中连跑龙套的群众演员的身份都失去了,仅仅沦为了一个符号,或只能等死于日军铁蹄之下,或只能企望于草莽英雄的解救危难之中,只是色块一样影影绰绰的铺垫于剧情发展的背景里。

  如此的英雄史观,让那场战争历史变得似是而非。

  我们中国的大众似乎天生就愿意和历史亲近。而电视剧作为大众文化通俗流行的形式,受众面最广泛的载体,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一般大众了解和认知历史的渠道,并通过这样热播的电视剧,借助历史浇注胸中块垒而指点江山的内心诉求。

  因此,即使《生死线》取得了很好的收视率,也取得了很多成果的经验,指出这一点,应该是十分必要的。过分夸大和神化几位草莽英雄的作用,无疑是将历史江湖化,将战争游戏化,模糊了历史和战争的真实面貌。

  记得在老北京大栅栏里的三庆戏院的戏台前曾经有一副抱柱联:“假象写真情,邪正忠奸,试看循环之理;今时传古事,衣冠粉黛,共贻色相于斯”。这里所说的“循环之理”,即其醒世作用;“色相于斯”,即其娱乐功能。强调大众文化的娱乐功能是没有什么错误的,但是不应该只是为了娱乐,为了戏的好看,吸引人,而忽视了“循环之理”的醒世作用。

  应该看到,近年来历史的大众化之兴趣,是从电视剧中清宫戏的“戏说”开始,“戏说”显示了历史大众化中“色相于斯”的极致一面。“戏说”之滥,让不少人包括大众在内,不满足或不满于这样一脉历史书写低级的通俗化甚至庸俗化,开始有人尝试将这种历史的演义,从清宫戏进入近代史,特别喜欢进入抗日战争和国共两党战争之中,强化民族外部和民族内部之间生死战争的矛盾纠葛的戏份,将原来的“戏说”改进为“戏写”,排斥了“戏说”中野狐禅式的“戏”,而增加了戏剧元素中“戏”的成分,以戏剧独特的传奇性,作为召唤读者归来的黄丝带。

  在这样从“戏说”到“戏写”的电视剧创作演变的背景中,《生死线》的创作得失值得关注。历史不是可以被我们随心所欲摆弄的奴婢,战争中需要英雄,但英雄不是旧式江湖中的来无影去无踪的草莽。尊重历史,强调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强调历史对于后代潜移默化的作用,即是我们的先辈所认知的戏剧的“循环之理”。

  □肖复兴(北京 作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