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儒家“内圣外王”个人修…
拓荒与奠基:陶希圣创办…
最新热门    
 
陶希圣外孙:杜月笙援救陶家三人离开日汪上海

时间:2010-1-18 11:05:28  来源:大河报

  陶希圣(1899-1988),湖北黄冈人,抗战时期先是汪精卫的亲信,后为蒋介石“文胆”,曾一度为蒋经国授业解惑,文史法经集于一身,在学术风云与政治漩涡中浮沉一生。

  1939年至1940年期间,曾经是汪精卫阵营中积极亲日的高宗武和陶希圣,在汪日谈判过程中,认清了日本侵略者灭亡中国的野心,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叛逃”到香港,并将日本妄图灭亡中国的条约公之于众,这就是抗战时期促使所有中国人空前团结抗日的“高陶事件”。

  本文作者沈宁是陶希圣的外孙,他在文章中描述了家人的那段出逃经历。

  [谋划]

  关于高宗武和我的外祖父陶希圣参与汪精卫集团,在上海与日本人举行和谈,却又冒死逃脱,潜往香港向外界公布日汪密约之事件,史称“高陶事件”。外祖父出走之后,上海76号对外祖母和母亲姐弟几人的监视,就更加严密。

  所谓76号,是指当时的驻沪日军特务机关,因为设在极斯菲尔路76号,故成代指。这里院落广阔,除日本特务机关以外,院后一栋小楼,还驻扎日本宪兵队。左右两幢楼房,则由丁默邨、李士群的l00多名日伪武装特务居住。

  外祖父逃出上海,到达香港之后,外祖母就开始谋划如何带领儿女也偷渡到港。

  那些天,只要外祖母家有人出门,76号的特务一定会紧跟着。母亲和舅舅们每天上学,都是76号派的司机,开车从家门送到校门,又从校门接到家门。家门外面的巷子里,也有许多便衣特务,日夜巡逻,跟踪外出。外祖母决定要设法脱逃后,那天带了母亲,先去买菜,又去买肥皂。走到一个电车站边,母亲忽然转身跑起来,钻进旁边一条小巷子。身后76号的特务一阵忙乱,分成两组,一组追赶母亲,一组跟踪外祖母。趁他们忙乱,外祖母便在人群里挤上一辆电车,摆脱掉76号的特务,到邮电局取出存的钱。母亲跑了一阵之后,悠闲地进了一家电影院,看电影去了。

  又过一天,母亲故意穿上一件鲜亮的黄色大衣,陪外祖母到附近的百货公司,上下5层楼,故意跑来跑去。店里人很多,挤挤撞撞,76号的特务紧盯着母亲那件黄色大衣不放,跟了两个钟头之后,发现只跟了母亲一个人,外祖母早已不知去向。摆脱76号的特务以后,外祖母赶到十六铺码头,买好几日后离沪的船票。

  眼看就到了偷渡的日子,母亲心里越来越不安。外祖母、母亲和舅舅们,白天若无其事,东逛西荡。母亲每天荡马路逛商店,什么都不买,只是逛,然后去看电影。母亲后来告诉我,当时她觉得,只有在电影院里,才不会让人看出她有多么紧张。大舅和三舅两个,每天跑无线电商店买零件装收音机。四舅和五舅两个年小,跟着外祖母在家里转。

  到了晚上,外祖母把窗帘遮起,全家大大小小就开始忙,各自收拾东西,把要带的绑起来,看看太多太大,又拆开再挑拣,绑小些。外祖母说,这次是逃命,比以前的逃难更危险,所以连被子也不带,随身东西越少越好。到危急时刻,也许要从船上跳水,什么都可以不要,只管跳海。

  [意外]

  五天过去,几个人的东西都收好了,按买好的船票,准备1月13日一早动身。

  1月l2号,没有人出门,都在家里。中午时候,愚园路忽然打来一个电话,通知外祖母立刻把家搬到愚园路去。愚园路是汪精卫集团首脑人物居住的巷子,内外都有日本军警看守。愚园路并且通知,76号已经派出人和车,马上就到环龙路来。

  外祖母心急万分,她晓得,如果一家人搬进了愚园路,那就绝对再无办法摆脱日、汪的控制,再也没有机会逃离上海了。急中生智,外祖母突然间抓起电话,直接打到汪精卫公馆,找汪夫人陈璧君讲话。说想见她一面,向他们讨命,把儿女送出虎口。

  见到陈璧君,外祖母便提出,自己可以带了儿女到香港去,劝说外祖父重返上海。陈璧君便将汪精卫从楼上叫下来,商量此事。

  汪精卫听了外祖母的提议,没有立刻表示反对。外祖母便又说:劝说希圣回来之前,有几件事要说明白。汪精卫忙问:只要他回来,什么条件我都可以答应。

  外祖母说:他提过,他与别人争执得厉害,不愿住愚园路。汪精卫立刻说:可以,只要他回上海,就住在你们自己公馆里,或者另外找一个住宅都可以。外祖母说:今天我接到76号电话,他们派了人,要把我们搬到愚园路。汪精卫说:陶先生要回来了,还住环龙路公馆,不搬家。外祖母说:希圣听说76号要杀他,杀了以后再开追悼会。汪精卫先生马上大声说:没有的事,他们不敢。你们如果不相信,我派我自己的亲信卫队保护希圣兄。外祖母最后说: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