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颁…
新中国60年优秀报告文学…
诺奖新得主瑞典领奖金 …
“人民喜爱的艺术家”颁…
克雷格·梅洛:中国大陆…
诺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我…
诺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期…
诺奖得主克莱齐奥:从中…
奖教奖学金颁奖仪式上的…
供应商颁奖晚会主持词
最新热门    
 
诺奖颁奖典礼:穆勒夫妇与皇家成员交谈一小时

时间:2010-1-19 11:41:57  来源:新京报
日的柏林生活。其中,她没有忘记回忆一些已与世长辞的好友,当时,许多在场观众都强忍着热泪。

  一些院士,如克丽丝缇娜·隆、帕尔·维斯特伯和托尔尼·林德格林,在私下场合就毫不掩饰地表示,赫塔·穆勒早在几年前就作为候选人之一被评委会盯上了。但是,由于媒体对获奖者的关注日益增长,对获奖者而言,这一荣誉有时更像个累赘。这些院士与霍勒斯·恩达尔一样深谙此理。很多人无不担忧地打听这位女作家是否已被几个月来蜂拥的人群以及这一周的诺贝尔典礼那拘谨繁琐的节目程序搞得精疲力尽了。今晚,这些担忧都成了多余,在完成一切正式礼节后,一个精力充沛的赫塔·穆勒令人惊讶地出现在公众眼前:轻松而又热情。以往这样的情况绝少发生,相反地,之前她有时连吸烟时都逃不掉这些礼节和排场。

  通常,作家们会陶醉于镁光灯下,并且把长达一周不间断的公众注意力、一次次的被接见、被设宴款待、发言致辞、媒体采访以及不时地被索取签名当作一种高档的享受。赫塔·穆勒不属于这类人。如果谁像她一样被已知以及未知的敌人经年累月地刺探、监控过,就不可能把自己置身于公众关注的焦点当成一种惬意的事。尽管这一关注是善意的,但还是不时造成隐私被侵犯的不安感。在她刚刚获悉得奖消息时,她便明确理智地指出:并不是她本人,而是她的书获得了这一殊荣。

  为赫塔·穆勒准备的诺贝尔周活动安排备忘录看上去足足像一本书,其中包括了八天里将近三十个活动安排。倘若她迄今所著的十九本著作,每一本都能代替她去承担一个应酬的话,这位女作家肯定能悠哉地度过在斯德哥尔摩的每一天。尽管没有这种美事,她还是一板一眼地以她的纪律性、自制力和非比寻常的谦逊态度认真地履行了她的义务。如果一个人能够真正地、自然地做自己,有时是要付出很多代价的。赫塔·穆勒在文学世界里一向能够找到慰藉,这就是她坚持写作的原因——— 她在斯德哥尔摩期间的记者招待会上如是说。写作对于她来说就是一种“与自我分裂”的尝试。

  这是一个爱国主义的问题

  在记者招待会上,很多来自罗马尼亚的记者也出席了。显然他们也想利用这次机会试图影响这位女作家对罗马尼亚一如既往的批评态度,可他们太不了解这位女作家了。在回答“难道您就没有一点对罗马尼亚的美好回忆吗”的问题时,赫塔·穆勒苦涩地笑了。“您是问,我认为(罗马尼亚)好的方面是什么吗?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爱国主义的问题。当然那里也有美好的回忆,但是这些美好的回忆是留在那个地理概念里的罗马尼亚,而不是作为一个国家概念的罗马尼亚里的。”她特地补充道,“没人会对我个人(在罗马尼亚)的私人朋友圈子感兴趣。”

  当被问到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中,谁的文风与她相近时,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和奈莉·萨克斯(Nelly Sachs)都被提及,但被她排在第一位的却是因惹·卡尔特斯(Imre Kertész)。在斯德哥尔摩期间,奥斯卡·帕斯提奥(Oskar Pastior)也被她一次又一次地忆起,不但在领奖演说时,连在私下场合中,他的名字也常在她的谈话中出现。

  庆典的高潮

  除了她的先生哈里·默克勒之外,坐在她身边的还有负责在瑞典出版她著作的卡米拉·娜格勒。当其他诺贝尔奖得主把获奖的喜悦与家人们分享时,聚集在赫塔·穆勒周围的私人宾客屈指可数。作家及柏林文学小屋的领导者恩斯特·威西纳早在他们在巴纳特的青春岁月时就是好朋友了,这次他与夫人妮可·海芮伯格共同出席。德国汉莎出版社的老板米夏尔·克律格,还有德国《时代周刊》的发行人之一、同时也是罗渥特出版社前老板的米夏尔·瑙曼,也作为赫塔·穆勒曾经的作品出版人应邀出席。

  在斯德哥尔摩的这一周,赫塔·穆勒获诺贝尔奖使得整个节日锦上添花———但不只是她本人,还有她的作品,而能唤醒读者的却只有这位女作家本人。并不是刻意的,她的每一个字都映射着内心的态度:在任何形势和所谓的权威面前都不妥协。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她把这个立场看作是最自然不过的。她在晚宴时的演讲被视为整个庆典中的感人高潮,其中也证明了这一态度。赫塔·穆勒表示:“没有什么比一本书更能强烈地触及我们的心灵。”人们当然还可以补充一点:还有这位女作家。

    作者:菲丽茜塔丝·冯·罗芬贝格(Felicitas von Lovenberg) 

 1974年生,德国女记者、文学评论者、作家。 1998年进入《法兰克福汇报》编辑室;2008年以来,负责编辑《法兰克福汇报》“文学和文学生活”版面,同时主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