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六千余种语言半数将消失…
河南民间绝活布袋偶戏濒…
消失的晋王府:朱元璋第…
修身已近无间道,撒泼何…
纪念已消失了的节日
看改革开放后消失的10大…
消失的教会大学
最新热门    
 
已近消失的春节习俗:打扬尘“扫除一年的晦气”

时间:2010-2-9 10:26:57  来源:重庆晚报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但现在,随着都市人生活条件的改善,物质水平的提高,打扬尘、贴春联等春节习俗已近消失。

  父母吵着回老家

  原是赶着打扬尘

  家住融侨半岛的酉阳人王艳发现,最近妈妈有点儿不对劲。

  “早就商量好了一家人回老家过年,可她突然成天吵着要回家”,王艳说,一家人一直相处融洽,可妈妈突然等不及女儿女婿放假,天天念叨着要回家,甚至到了因女婿挽留而要动怒的地步。

  王艳和老公百思不得其解,反复在心中寻思是哪儿照顾不周,“得罪”了父母。最后,王妈妈一句话,才让女儿女婿释怀——原来父母要赶在腊月二十八前回家“打扬尘”。

  王妈妈告诉记者,“打扬尘”是民间习俗,很多地方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就开始陆续进行,渝东南一般在腊月二十七、二十八这两天。每到这时,全家人都会一起上阵,扫除一年的“晦气”。男的负责清理住宅周边的排水沟,清除野草;女的则负责打扫房梁上的蛛网、扬尘,对家里的陈年积垢对清除,同时对家里的衣物、行李等进行整理、清洗,不要的东西拣出来烧了或送人。

  “在民间有个说法,‘土地神’不能随意惊动,所以房屋周边、家里大的家具平常是不能乱动的,而唯独打扬尘那一天,日子特别好,啥都可以动,所以,人们都在这天搞大扫除。”吴婆婆说。

  昨上午,吴婆婆临行前,还专门叮嘱女儿女婿:“二十八是礼拜天,你们就呆在家里,请几个家政工,一道把家里收拾收拾,也打一下扬尘。”女儿女婿忍俊不禁,想捧腹大笑,但不敢,只是偷偷笑着点头作答。

  记者昨日对主城居民进行调查发现,30岁以上的人对“打扬尘”习俗都较清楚,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也表示,参加过这样的家庭行动。而20多岁以下的青年,特别是90后,许多人不清楚这个活动,也没有参加过。

  重庆市孔子儒学研究会会长、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鲜于煌说,打扬尘是我国很好的一项传统,是一种卫生运动,它也是去旧迎新的一种祷福活动,这个传统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今天建设宜居城市,仍值得提倡。

  进社区免费送春联

  几小时只送出4副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快到了,重庆云峰书画研究院组织了一些民间书法艺术家,走入小区去为群众免费写春联。但在书写现场,看热闹的人多,取的人少,许多市民对在自家大门上贴上火红的春联越来越不“感冒”。

  书画院院长何先友告诉记者,写春联活动每次进入一些新小区,往往都是“冷场”:除了一些老年人以外,很少有年轻人来索取春联。前天下午,趁着冬日暖阳,他们在华岩寺附近一小区摆摊设点,精心书写了十来副春联,但几小时的时间也只送出去4副春联。

  昨天,记者走访多个小区发现,贴春联的习惯正在消失,很多住户家中大门上空空如也,都表示没有贴春联的计划。

  南岸回龙湾小区的陈女士说,已经有几年不再贴春联了,“贴不贴没什么区别,过不了几天还得撕下来,实在太麻烦。”

  在南岸区骏逸天下一幢25层的高楼100多户人家里,只有几家人过春节时贴了春联。住在这里的王先生说,主要因为“没有地方贴”而选择了放弃,“大门的一侧抵拢了墙,贴上春联也不像样啊!”

  采访中,一些年轻人表示在小区新房子门前贴春联有点过时了。80后的小秦住在大渡口区阳明华庭小区,说起贴春联,她笑着说:“小区里别人都没贴,自己贴着红纸黑字的在门上,显得好老土哟。”

  此外,春联内容雷同,也是许多市民不愿贴春联的原因,住在二郎欣茂苑的纪华宇说,这个周末带着孩子在朝天门逛,看到有卖春联的,但所写的内容让人提不起购买欲望,“不是‘财源进’,就是‘人增寿’,太没新意了!”

  看看这些习俗

  过年还用多少

  祭灶:糖封灶君嘴

  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传说灶君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所在的这一家一年来的所作所为,民间都要举行祭灶和送灶的仪式,祈求灶君在玉帝面前朵朵美言。灶君神像两侧,多会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表达了人们对灶君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