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北京城缺失西北角:与城…
南京警方成功追回两尊精…
宋朝“南京”商丘: 太…
南京大学民乐团巡演英国…
绵阳发现川内最大崖墓群…
绵阳发现目前四川最大崖…
李银河:中国最大多数的…
南京高淳县6座古墓被毁…
南京发现千处民国建筑 …
专家初步确定禹墟为中国…
最新热门    
 
南京最大的虎姓家族:老祖宗与镇压太平军有关

时间:2010-2-13 10:49:29  来源:金陵晚报

  在虎年即将到来之际,本报记者来到南京最大的虎姓家族中,不仅见到了南京姓虎人中最小的虎思齐,更了解了这个家族在南京的整段历史。据南京虎姓家族的第五代代表虎世德介绍,虎姓家族在南京已扎根近140年,目前南京有40多位姓虎的人。

  第一、二代

  家族已有140年历史

  来自南京警方的消息称,在户政部门登记的虎姓者目前有45名,去掉来宁读书和已经去世的人,目前南京姓虎的人不足40人。虎世德这个家族是南京最大的虎姓家族,虎世德是虎思齐的爷爷,南京虎氏家族的第五代。

  据虎世德介绍,南京虎家的老祖宗名叫虎嵩林,1799年嘉庆四年生于四川省成都新都县,祖籍甘肃天水一带。四川人虎嵩林并没有定居在南京,真正扎根南京的是他的二儿子虎坤冈。家谱记载,虎坤冈生于1835年左右,40岁在南京定居。而他为什么会来南京,家谱没有记载。记者阅读家谱后发现,这可能与虎嵩林在南京镇江一带的征战有关。

  虎嵩林年幼习武,青年从军,曾参加清军在新疆喀什噶尔对张格尔的平叛之战。因有战功被赏戴蓝翎。虎嵩林一生戎马倥偬,足迹踏遍贵州、广西、湖南等地。咸丰三年,即1853年,发生了太平天国定都南京的重要历史事件,与此相呼应,江浙一带的“小刀会”运动也风起云涌。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咸丰三年八月,虎嵩林跟随清军将领吉尔杭阿,从清军江南大营被调走,围攻上海的“小刀会”武装力量。咸丰五年,清军攻陷上海。此后不久,官至总兵的虎嵩林又随吉尔杭阿率军向太平军发动进攻,驻于镇江高资。咸丰七年,他们先后攻克溧水、句容、镇江,屡获胜利。

  咸丰八年九月十八(1858年10月24日),虎嵩林在守卫溧水的战斗中失利,溧水被太平军攻破,他因此被革职,但因为儿子虎坤元阵亡而获免治罪,时年六十岁。此后,虎嵩林回到了四川老家,为地方上帮办团练事宜,不久去世,享年六十三岁。在《清史稿》卷四百二,列传一百八十九中,还有专门的章节记载虎坤元的生平。

  1875年,虎嵩林的二儿子虎坤冈在南京定居下来,其生前事迹线索,虎家多方考证都没有找到。但可以确定的是,是虎坤冈先来的南京,而后虎坤冈的妻子带着孩子来南京投奔他。虎家传说,虎坤冈的妻子是个大脚,因为经济贫困,她是“挑着孩子”从成都来南京找丈夫的。

  从虎坤冈开始,南京虎氏家族开始扎根繁衍,到今天已近140年。

  第三代

  “得月台”茶馆

  南京历史上少见的虎姓,自此在南京扎下了根,并开始枝繁叶茂开花结果。其中,数第三代的虎云山最有出息,他经营的茶馆更是当年秦淮河上的一个金字招牌。

  虎云山,字缦卿,1875年1月29日出生,在后人记忆中,他身材高大,脸上有麻子,为人仗义、行善、好友。虽然是前清武举,但虎云山一生经商,从未介入官场,经商不一味好利,以“义”字当头,不赚不义之利。通过经商,虎云山成为南京虎姓家业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尤以经营茶馆在秦淮河上名声大振。

  相传明万历年间,在秦淮河文德桥边建有“得月台”,以纪念大诗人李白酒后在此跳水捞月。虎云山选择在其旧址建茶馆,并以其命名,显得颇有商业眼光。因为借助这个美丽的传说,使得其茶馆的文化品位得以提升。事实上,“得月台”也是夫子庙各家茶馆中文化氛围最浓的一家。1912年南北和谈之际,时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曾来此饮茶,并在“得月台”前站在桌子上向群众演说。可惜“得月台”在日寇入侵南京时被毁。

  “‘得月台’的小吃很有名的”,虎世德说,因为是回民,所以“得月台”经营的全是清真小吃。虎云山大胆借鉴扬州小笼包的做法,对清真面食进行创新。茶社的鸡丝面、羊肉面口味鲜美,羊肉又香又烂,颇受茶客欢迎。

  第四代

  新四军烈士

  虎云山的小儿子虎罴是位新四军烈士,这个南京第四代虎家传人一直是虎氏家族的骄傲。

  虎罴,字士如,生于1919年6月22日。虎云山的妻子金润玲怀虎罴时,不幸染上了伤寒症,七个多月便早产生下了他。由于先天不足,虎罴的身材不如几个兄长高大。但是,虎罴长得活泼可爱聪明伶俐,在校成绩优秀,很有灵气。读初中的时候,虎罴就经常端张凳子,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