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从竺可桢日记感受大科学家的精神世界(图)

时间:2010-2-28 11:50:54  来源:科学时报
大量的问题,如果这个教授讲得不好,不能满意地回答他的问题,他就换另一所大学。他在英国的爱丁堡大学拿到一个硕士学位,然后到了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又拿到一个硕士学位,并没有博士学位。这时正好发生了“九一八”事变,为了要报国,他于1932年回国。回国后,他觉得从军是报效祖国的办法,便到军校去担任物理教官,但是他的脾气很急躁,说话耿直,跟蒋介石当面顶撞,批评蒋介石不抗日,就被解聘了。后来,他到浙大当教授,在浙大物理系待了20年。他的课讲得非常出色。

  这样一个天才,脾气就比较大,一次吵架时他动手打人。竺可桢一方面批评他打人不对,要他去给人家道歉,承认错误,一方面又做说和工作。当束星北念了道歉书后,竺可桢就把道歉书揣在自己兜里。竺可桢这样处理,没有使束星北的把柄落在对方手中,消除了束星北的心理负担。但在校务会议上,有人提出,大学教授为人师表,打人还有资格做教授吗?提出浙江大学不能留他,在会上争吵不下。竺可桢认为束星北是个人才,不愿放走他,他说:“我们用人是用他的学问,又不是用他的脾气,脾气不好还可以督促他改嘛!”就这样力排众议把束星北给留下了。

  后来,我国第一次试射的洲际火箭,就是根据束星北计算出的轨迹,在半小时之内,将火箭打捞出来。束星北是立了大功的。

  第三个例子是个普通人。浙江大学化学系有个器材保管员叫查长生,是高中毕业的学历,成绩非常好,因家庭困难,无力上大学。做化学系的器材保管员,需要很多化学知识,为此,他去旁听化学系的课程,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课全部修完。抗战时,对药特别需要。那时,国外发明了磺胺药,他在文献上看到后,就自己合成磺胺药。但没有办法鉴定。这时,他的小儿子得了痢疾,医务室拿的药吃了几天也治不好,情急之下,他就把自己合成的药给儿子吃了,结果一吃就好了。竺可桢听说这件事后,就跑到他家里去,反复动员他出来当教师,给学生讲课。

  竺可桢特别注意年轻的人才,不是看你的学位,最终要看你的学问,你的贡献。1948年浙大哲学系主任谢幼伟聘了60多岁的熊十力来做教授,竺可桢在2月14日的日记里记道:“熊已六十余岁,虽对于国学、哲学造诣甚深,但对于学校能有多少贡献大是问题。要发展一个大学最要的是能物色前途有望的青年,网罗龙钟不堪之过去人物,直是养老院而已,由是可见谢幼伟之无眼光也。”

  熊十力当时只60多岁,而现在70多岁、80岁的人,只要是院士,大家都要请他去学校兼职。因为院士多了,学校的“地位”就高了。有些大学把哈佛大学的教授聘来,说是全职教授,但是人家是哈佛大学的全职教授,是要在校工作9个月。这种光图虚名、不讲实际的作风很不好。现在,包括大学和研究所,首先就讲,我们这个单位有多少个院士,可真正在他那里工作的院士没有几个,大多是兼职的、挂名的。

  当年竺可桢是这样用人的,今天我们用人也应当不是看表面,不是看你是哪一个名牌大学的博士。如果真正是年轻有为的,就应该加以扶持。尤其应看到一点,院士也好、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好,他们获奖的工作,往往是在20年之前做的工作,他拿到诺贝尔奖的工作,是世界领先水平的工作。那么20年过去了,他的学术思想是否还在科学的前沿,就很难说。获得诺贝尔奖,或者做院士,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但是并不等于现在他还在科学的前沿。我们现在用人,就是要知道,他的工作是否处在科学的前沿,是否能开辟一个重要的新领域。

  什么是对有希望的科学家的扶持呢?当然你给他实验条件、给他实验经费,给他优秀的学生让他指导,这也是很好的,但物质条件并不是最关键的决定因素。在很多情况下,重要的是科学家的思想、他的观念,如果没有条件他可以创造条件。像苏步青、王淦昌、贝时璋、谈家桢都讲过,这一生科研工作的黄金时代,是抗日战争在湄潭时期。而那个时期,却是物质条件最差的时期。科学家本身要有水平,能够看到科学前沿的问题,并加以思考,即使没有实验条件,也可以作些研究。上世纪40年代,王淦昌对当时科学界热点前沿问题——中微子的验证方法,十分关注。在没有实验条件的情况下,王淦昌想了个主意,可以证明中微子的存在,写出论文发表了。美国科学家根据他的建议,做了实验,证明确有中微子这种基本粒子,后来还得了诺贝尔奖,但是,观念是王淦昌提出来的。高水平的科学家能看到科学的前沿。

  其次,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学术争论、学术辩论,因为真理是越辩越明,也就是说金属和石头碰撞的时候,硬碰硬,才能打出火花。王淦昌和束星北这两个人经常辩论得面红耳赤是出了名的,有时候还会拍桌子,各人坚持自己的观点。但是辩论过了以后,彼此仍是极要好的朋友。有这种学术争论,学术研究才能上到更高层次。

  李政道在浙江大学只读了一年,为什么这一年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