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学者:春晚已成明星“秀…
两岸学者聚首泉州共研闽…
旅美学者罗光平南昌签售…
学者:秦始皇陵地宫千年…
虎年说虎山 学者考证“…
文化学者吴祚来批评赵本…
民俗学者:春节是中国头…
学者:要有一张全市文物…
学者:央视春晚“啃老”…
学者:春晚是否要继续?…
最新热门    
 
学者揭批“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慕功名舍亲情

时间:2010-3-2 11:14: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3月2日电  最近,著名学者汪宏华新解唐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他认为诗中有两处双关语,至今不为人识,致使作者王维功利至上的思想被长期掩盖。原文如下:

  对于唐诗,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一种习惯,越是朗朗上口、耳熟能详的,越不愿去深究其本意,认为它们都是启蒙书上的“小儿科”。其实不然。此前,我对《悯农》、《登鹳雀楼》、《暮江吟》做过重解,现在再来看看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性格决定命运”。王维的这首诗可谓是最好的佐证。我们知道,王维的一生都在半官半隐、半俗半佛之间徘徊,一方面厌倦官场,另一方面又恋栈怀禄,不愿决然离去。原因何在呢?因为他从小就有极为矛盾的双重性格。

  据史载,王维开元九年22岁中进士第,《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他在京城长安准备谋取功名时写下的,约为十七八岁。但我们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位“高中生”,他在诗中用了两个双关语,至今无人解得。

  一是“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异客”,表面看来,这是前面“异乡”的叠词,实际他是在骂自己、骂科举。佳节到来,周围的外乡人都回家去了,唯独“我”因忙于应试而抛却亲情,留在异地,这在旁人看来实在是个另类,是个异数。接下来,“每逢佳节倍思亲”,又说明自己是个感情正常的人,并无与众不同之处,而且思乡之情在与日俱增,与节俱增。如此,问题就出在科举制了,是科举这一异物将“我”扭曲成了冷漠无情的“异客”。

  二是“遥知兄弟登高处”的“高处”。此时的王维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回家了,在外地度过了很多个节日,如“每逢佳节”,可他为什么单单要写九月九日这个并不太重要的重阳节呢?因为他要借用重阳的登高作双关语。“登高处”除了指登山习俗之外,还指人的地位上升、出人头地。王维的矛盾就在这里,他谩骂科举,却又艳羡功名。与前两句相反,王维在后两句对身居高位者大加褒奖,插之以芳香吉祥的茱萸,相当于现在的献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我能遥远地想象到,这些年来兄弟们一定都已经爬到高位了,衣锦还乡了,唯独我的理想还没有实现,仍停留在原地。在这种状况下,你们怎么会接纳我呢?我又怎么好意思回家呢?于是,我只好暂时容忍别人的微词(“异客”),暂时克制心中的思念,暂时投身于可恶的科举。

  所以,这首诗的重点不是思乡,而是言志——不考上进士,不登上高位,我誓不回家!

  但王维毕竟是个训练有素的文人,懂得科举不能明反,懂得功名不能明赞,便巧妙运用双关手法,将自己正邪两极的矛盾深深掩藏了起来,只展示给人思乡游子的纯朴形象。

  有志者事竟成,王维很快就中了进士,且一路青云,官至尚书右丞,成为了“山东兄弟”中地位最显赫者。显然,当初的这首诗功不可没,除了励志之外,还确立了他受用一生的价值观。只是历史终将作出判断,他的这首诗在思想境界上十分平庸,难登高处,最多只能作为高三学子的座右铭。(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