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黄济人委员:希望国家加…
重庆武隆邀全球女性免费…
山东青州发现喀斯特地貌…
废纸中发现全国罕见“毛…
甘肃玉门市发现一处春秋…
徐州千佛洞发现五色土 …
三都发现“马踏石”:坚…
长城砖窑惟一文字记载被…
中国考古学家首次发现仰…
四川三台县发现大量木化…
最新热门    
 
重庆发现13张民国时期渝中半岛地形图(组图)

时间:2010-3-4 11:46:33  来源:华龙网-重庆晚报

  前天,市勘测院在对历史档案资料进行数据化处理时,在一个图纸保密箱中意外发现13张民国十八年(1929年)、民国十九年(1930年)的渝中半岛(当时尚属巴县管辖)手绘地形图。专家称,这是重庆测绘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

  81年前地图惊现保密箱

  这批地形图绘在厚厚的牛皮纸上,颜色已泛黄,充满历史沧桑感。13张图每张大小为长46厘米、宽36厘米,有等高线和地形地貌描述,图纸的比例尺为1:2500。所绘内容包括通远门、上清寺、菜园坝、大溪沟,以及商业设施等。每张图代表的面积大约为1.035平方公里。

  地形图右下角写着标高:自重庆珊瑚坝假定点以300米远起算。图示:据民国二年参谋本部所定的地形图式。左下角写着:重庆市市长潘文华、工务局局长傅驌(字友周)审查。

  制作精细令专家惊叹

  地形图的手工制作水平令人惊叹,让人误以为是印刷品。图中的道路、建筑、农田等均一笔一画勾勒,图上暗布匀称的铅笔手绘格纹。图上的字均为繁体,字体精美。细看,每一个字,下笔前都被框在用铅笔画成的大小一致的小小正方形内。代表建筑的晕线,细到让专家们叹为观止。记者数了一下,在一块代表建筑的方块内,方块长宽各1.5厘米,里面居然画了70根不重复交叉的晕线!普通人别说绘图,就是拿放大镜看,都有点吃力,足见当时测绘人员的态度严谨和高超技术。

  地形图由测绘员刘武汉、技士(估计是现在的技术人员、工程师之类)蓝家煃、樊启明共同测绘。上世纪70年代学测绘专业的市勘测院副院长郑持辉说,估计刘武汉的水平应是教授级的,“达到了当时的顶尖水平。”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国内测绘人员仍在使用传统的手绘,不过想要达到刘武汉等人的水准,已经很难了。郑持辉说,在那个军阀割据的时代,重庆能集中精力绘制城市地形图,实属难能可贵。

  不过,对于这批地形图是怎么来到市勘测院的,因时代久远已无人能说清楚。郑持辉说,“市勘测院的前身是50年代的市建设局设计科测量班,估计当时这批珍贵资料就已进入了该机构。”市勘测院试图找到三位地形图制作者,未果。昨日,记者通过公安信息网查询,同样未找到三位测绘人员及其后代的户口信息。也许,三人已旅居海外,抑或早已仙逝。

  重庆测绘史的重大发现

  周勇主编的《重庆通史》第三卷近代史(下)第六章《重庆城市发展的新起点》中记载:1921年11月,四川各军总司令兼省长刘湘驻重庆,设重庆商埠办事处,后改为市政公所、商埠督办公署。1927年,督办公署改为市政厅。1929年2月15日,市政厅改为市政府,潘文华任首任市长。

  这套地形图于1929年4月后陆续测绘完成,直至1930年。市勘测院院长陈翰新说,这批地形图是重庆建市的首套地形图。同时,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重庆历史上的首套地形图。这套地形图与现代的地形图相比,其表现手法相差无几,制作与现代印刷地图一样精美。专家称,“它是重庆测绘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该地形图完成后,潘文华大力拓城,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以及后来重庆的飞速发展,包括近年的重庆扩城,客观上都奠定了基础,意义重大。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何智亚认为,这批地形图制作精细、保存完好,至少有三方面意义:一是对重庆上世纪20年代城市规划建设作了形象直观的补充;二是起到了对重庆城市历史的考证和印证作用。此前,重庆有些地名或建筑名称、地点似是而非,如渝中区五四路口旁有一栋西式建筑,现叫中英联络处,实际上它是法国传教士修建的真源堂(也有版本叫真原堂、真元堂),此图上明确标注为“真源堂”,旁边还标有“真源堂巷”字样;三是我市正在进一步挖掘重庆近现代史,这批地形图无疑对深入了解重庆开埠、民国和之后的陪都历史,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何智亚同时介绍,他看过不少重庆老地图,此图应是制图比例最大、最清晰、最全面的一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历史地图。

  目前,这批地形图已被市勘测院视为镇院之宝加以保护、收藏。

  扩城

  两个时代的城市扩张

  老版时代

  何智亚介绍,1927年左右,重庆城主要集中在通远门城墙以内,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