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内田树新作重新审视国民…
《南北朝时期淮汉迤北的…
最新热门    
 
越缅边境的特工:循着老虎足迹前行避开日军

时间:2010-3-8 18:23:40  来源:海南日报

  文昌市头苑镇坑尾村,偏僻少人至。97岁的南侨机工吴开进,就住在这个小村子里。3月4日上午,在头苑镇偶遇头苑中学退休教师郑心新,由他带路,海南日报记者才找到吴开进的家。

  -开后门成为南侨机工

  吴老的听力和视力衰退得厉害,采访起来很困难。我把要提的问题,用初号宋体打印在白纸上,他才能慢慢辨认出来。他的声音洪亮,中气很足,记忆力也很好。两个多小时采访,一点不显疲态。

  1913年,吴开进出生于坑尾一个贫穷农家。吴老回忆,他有三兄弟,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带大兄弟三人。后来,两位哥哥到新加坡去闯荡谋生。他是小儿子,留下来照顾母亲和两个嫂子。

  “那时候,家里太穷,当地还常闹匪患,我跟村里拳师学过功夫,粗通拳脚。”吴老说,家里没钱供他读书,十多岁才跟随族里一位堂叔上小学。兵荒马乱的时代,少年吴开进辗转多所学校求学。“就在堂叔结婚的第九天,有劫匪来他家抢东西,我大声呼救,劫匪朝我开了两枪,打在身边两株树上。”恼羞成怒的劫匪扬言要找机会除掉他,吴开进只好前往新加坡投奔两位哥哥避难。那年他23岁。

  在新加坡,兄弟三人挤在一间铁皮屋里生活,高大老实的吴开进找到一家电镀厂学电镀。他拼命打工赚钱,晚上还学文化,希望有朝一日存够盘缠,回到母亲身边来。但是,噩耗接踵而来,家乡匪患不但没有消失,日本人又侵占了琼州。吴开进收到家乡来信,说日本人强迫村里青壮年去修工事,筑堡垒,修机场。“作为一个国民,我不愿意做亡国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所以,我想回国抗日。”97岁的吴老话语依旧掷地有声。

  1939年2月8日,爱国侨领陈嘉庚代国民政府招募南侨机工,号召华侨中的年轻司机和技工回国服务,与祖国同胞并肩抗战。不会开车也不会修车的吴开进心急如焚,找两位哥哥商量,终于在一家汽车修理厂找到一位老乡,为吴老出具了一份机修学徒的证明书,他终于如愿以偿回到了祖国的抗日战场上。

  “我是1939年7月17日第八批回国的机工,当时几百人从新加坡坐着一艘破旧油轮到越南河内。”吴老回忆,到昆明后他被分配到西南运输站职工队,负责管理汽车零配件,直接和司机交往不多。现在只记得车队长吴朝进。他经常听到有司机在滇缅公路上被日本飞机炸死炸伤的消息,对日军的痛恨与日俱增。

  -与沈醉的师生之谊

  沈醉,原国民党陆军中将、军统少

  一位世纪老人,岁月迢遥,曾经的荣辱得失、辛苦遭逢,已成云淡风轻的往事。如今回忆起来,只是生命的历炼和对祖国坚定不移的忠诚。南侨机工吴开进,从新加坡来到滇缅路上,随后成为黄埔军校学员,被沈醉派往越南泰国一带搜集日军情报,后又起义投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如今,97岁的他只是文昌乡村一位平凡老者。

  将,曾任国民政府国防部保密局云南站站长,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与吴开进有过一段师生之谊。

  回国半年多,黄埔军校招生。吴开进希望学得一身军事本领,杀敌报国。1940年,吴开进考入黄埔军校17期合川分校特训班,沈醉便是他的教官。

  “他个子很高,看上去很斯文,由于一只眼睛视力受损,他戴的眼镜有一个特制的镜片。”吴老记忆中的沈醉,儒雅、有爱国心,而且非常有本领。“他功夫很好,10多个人近身不得,教我们擒拿术;他枪法也很准,弹不虚发。对日本人很痛恨,汪精卫亲日,他多次策划暗杀汪精卫的方案。派人去越南刺杀汪精卫时,我还负责外围情报工作。”

  吴老回忆,在黄埔军校学习时,戴笠和郑介民每周末都要到学校训话。“后来,我知道郑介民是海南老乡,曾经去找过他。”吴老说,郑介民告诉他,年轻人要好好干,不要来提什么要求。

  沈醉对学员要求相当严厉,教擒拿术时,面对面、手把手,一个一个学员地教。“他告诉我们,做特工的,万事小心,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要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否则稍有不慎就会掉脑袋。”吴老也从沈醉处学得一身好功夫。

  吴开进记得,合川分校一共录取了38名南侨机工。“我被编入二十总队三大队,欧阳兴任大队长。”他一口气说出了好几个名字:“文昌同学有李其香、钟积杰、冯月亭、黎良艺、刘宏辉、潘柏良、龙列文和孙民。”合川分校被日本飞机炸毁之后,火烧了三天三夜,学校只好迁入山洞,后来又搬到宜宾。他在步兵特别训练科接受了一年半的训练之后,又被派去重庆参加军统训练。

  “沈醉是国民党军统局总务处长,后来又任保密局云南站站长。他任站长之后,1942年,他派我到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