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内田树新作重新审视国民…
《南北朝时期淮汉迤北的…
最新热门    
 
越缅边境的特工:循着老虎足迹前行避开日军

时间:2010-3-8 18:23:40  来源:海南日报
缅甸军机处当副官,负责交通联络等工作。”吴开进说,从那时起,他就在越南、泰国、缅甸一带的深山密林活动,搜集日军情报,并想法将其传回国内。

  “文革”后,吴老曾给沈醉女儿去过几封信,1980年,吴老的问题得到平反,他听说沈醉在全国政协文史委工作,便试着给沈醉写了封信,没想到他收到了沈醉的亲笔回信,沈醉还记得他这个学生。沈醉在信中高兴地表示,“多年不见,没想到还能取得联系。”,并告诉了吴老他当时的状况,“我是49年在云南起义,现在全国政协任文史会委员(十二级待遇)。最近由于香港探亲返家后,因气候相差太大,身体不适。”对吴老历史问题得到解决,沈醉也很高兴,在信里说,“你的问题得到落实,说明党的英明和实事求是,使人万分钦敬。相信不久一定会得到妥善安排。”沈醉还在信中表明他不走回头路的决心。至今,吴老还珍藏着这封信。

  -循着老虎足迹前行 收集日军情报

  分配到缅甸情报处后,吴开进经常出没在越南老挝缅甸暹罗和我国交界的山区,有时和国内少数民族同胞在一起,有时和东南亚人在一起,生活很辛苦。

  为了避开敌人的眼线,他不得不住在山洞或树林里,过着风餐露宿的原始生活。“我还记得当时的联络手势,见面时用右手拍拍胸脯,再把右手食指弯成七字。”吴老说,用这种办法,在经过自己人的关卡时,就会畅通无阻;遇到敌人时,不了解这个手势,便一眼识破。

  开始,吴老给自己的部队和后勤人员提供交通联络情报,日本人占领东南亚之后他还负责监视日本人的动态。这是极危险的情报工作。不知道有多少同事被日军抓捕,严刑拷打,砍手断脚以至极刑处死。有时他与国内失去联系,甚至断了给养,只好依靠当地老百姓的支持。

  “我要把情报从越南送回国内,一般都随身带着红糠条,渴了、饿了,就用泉水冲来喝,解渴充饥。”由于长期在密林生活,他练就了一身丛林生活的本领。“那时,越南、缅甸、泰国一带山林里,老虎很多。”吴开进说,进山时,当地山民做向导,往往跟着老虎的足迹小心前行。“日本人不敢走老虎走的山路,我们这样走可以避开日军。”碰到老虎时,他们只好敲锣或者燃起篝火,把老虎吓走。直到1949年,吴老返回四川编入川鄂陕边区警卫旅当连长,而这期间,南侨机工复员回侨居国,还在越南丛林里与日军周旋的吴老错过了复员机会。

  收集和传送日军情报,很大程度上要仰仗当地村民,吴开进学会了越南语,老挝话和缅甸话。1980年,居住在文昌华侨农场的老挝难民,因语言不通与坑尾村民发生冲突,吴老挺身而出,用老挝语帮他们解除了误会,与村民重归于好。

  -机工补贴 至今未领分文

  1949年10月,吴开进在四川万县起义,编入解放军18师,而同年底他的教官沈醉,也在云南起义。1950年,海南解放,家人来信说,土匪已被消灭,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家乡马上就要进行土地改革,并叫吴老赶快回家参加建设新中国。吴开进立即向部队申请复原,他满腔热血带着一张起义证明书回到坑尾村。

  然而,令吴老没有想到的是,由于他南侨机工、军统特务等身份,无论是在土改中,还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他都受到冲击,被打成历史反革命。直到1980年,文昌县人民法院宣判:“恢复吴开进的公民权利,按起义人员对待。”吴老的历史问题才得以平反。

  去年,陈嘉庚的长孙陈立人看望了吴开进,并送给他“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荣誉纪念章”。记者的两次采访,老人都慎重地把这枚纪念章佩在胸前。

  然而,由于吴老所居住的地方比较偏远,加上他年纪大了,与外界联系也很少,过去,没有任何部门了解吴老南侨机工的身份。因此,从1992年由国务院侨办发放的南侨机工生活补贴,吴至今未领取分文。谈起这些,吴老很坦然,他没觉得自己有什么损失,他说:“无论何时何地,祖国利益第一。我回国抗日不是为了自己享福,我不后悔。”

  今年初,吴老及其家人在有关知情人的帮助下,从云南省档案馆查找到了吴老南侨机工的身份证明,现居琼海的南侨机工吴惠民也证明吴开进是南侨机工。

  由于年事已高,身体渐渐衰退,加上前不久跌倒摔折一条腿,吴老一直卧病在床,依靠女儿和女婿照顾他的生活。老人的子女说,父亲一生为祖国为民族大义付出,不计个人得失,年近百岁,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积极帮助吴老恢复其南侨机工的身份,补发国家发放的机工补贴,让老人贻养天年。

  海南日报记者 范南虹 通讯员 叶军 特约记者 许环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