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诗歌中的人造物象“华清…
华夏文明正源论
印欧人给华夏带来了文明…
谭嗣同“华夷之辨”思想…
华夏文化与21世纪的人类…
法藏敦煌西夏文文献考论
宋夏文化交流与西夏的文…
以公心,论文学 ——第…
伏羲和女娲是传说时代华…
最新热门    
 
“华夏文化”代替“国学”是睿智选项

时间:2010-3-9 14:20:30  来源:时代商报

  已经104岁的周有光先生是我国语言规划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汉语拼音方案》主要创制人之一,被称作“汉语拼音之父”。针对“国学热”,近日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应用“华夏文化”代替“国学”。(3月8日《东方早报》)

  笔者深以为然。周先生的表达高在文化人的视野上,既从“国学”的狭隘复古泥古中走了出来,又给今世之人提供了传承和创新的机遇。故而,“华夏文化”无论从外延还是内涵上都摆脱了“国学”的道学气、遗老气、唬人气和自以为是。

  正如周老所言:“民国那时候就有好多人说不要用‘国学’这两个字。”确实,“国学”诞生于上世纪初西学东渐之时,是当时的“国粹派”害怕西方思潮东进而提出的名号。首倡者是谁已不可考,但无论是章太炎还是邓实,均以“相对于西方学术的本国传统学术”来概括。显然,“国学”一出生就充满了时代烙印,是一些文化人集成式的文化垄断包装,目的是为了抵御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侵蚀。因而,国学存在着思想保守和概念不清的先天不足。“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不费吹灰之力就从形神上击碎了“国学”,那时的“国学“和“德赛”二先生的启蒙是背道而驰的,是科学民主理念的反义词。周老作为其时的经历者,对于“国学 ”的源流评析更有体会也更有发言权。

  虽然时下“国学”炙手可热,但有多少人明白“国学”概念,恐怕是“皇帝新装”式文化童话。现在大学里的“国学院”往往是由中文、历史和哲学拼凑而成的学术大杂烩,中小学里则把诵念“之乎者也”当成了国学,社会上将复兴汉服、风水占卜也视作“国学”。“国学”成了一个筐,无论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

  如果说当年的“国学”提出者和倡导者还是有一些卫道的理想主义色彩,当今的“国学”热则有着庸俗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倾向。

  “国学”热在学术上制造的是一大批名不副实的“国学大师”。若按国学倡导者们的理解,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等等,那中国的“国学大师”多了去了,星相的都能称其为大师,岂不是讽刺。季羡林先生自辞“国学大师”名号就是对“国学大师”泛滥的讽刺。还有就是前两年康有为在所谓“十大国学大师”评选中落选更凸显“国学”范畴外延和内涵界定上的不确定性。“国学”连基本的学术规范都无法确定,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也有一些文化学者,利用“国学”热潮出版一些通俗畅销的文化小册子,在电视上讲解一些通俗的中国文化历史。但这些不过是给流行的大众文化增添了一些佐料,提供了一些文化谈资而已。还有一些“伪国学大师”要么凭借胡子和夸夸其谈来愚弄公众,要么混搭经营以传销洗脑的方式在社会上招摇撞骗。时至今日,“国学”已经成为一种讽刺。

  更重要的是,古今中外,没有一个国家将本国的一切学术归结为“*国学”,因为学术是开放而没有国界的。如果按照“国学”倡导者们的逻辑,现代科学的很多门类都发端于西方,而西方学术的源头在古希腊,怎不见西方人画地为牢去搞“**学”呢?就是在中国,明清两代皇朝可以编纂《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也不敢冒用“国学”之名。所以,诞生百年的“国学”只是徒有虚名,是当时中国思想界一部分文化人的主观想像。在多元时代的中国,“国学” 作为一种声音,一种维护传统的反思未尝不可,但是如果自戴“国学”枷锁,以“国学”来对抗开放、多元,国人则陷入了文化保守的尴尬中,那中国就需要新一轮的思想启蒙,即不仅要摒弃掉“国学”之名,还要摆脱数千年来传统僵化思维的掣肘。

  “国学”源起先天不足,作为学术范畴又难以界定,又为世俗功利所污染,当然要对其进行重新的审视。用更为宽泛的文化去界定,似乎更为科学,为了区隔其他文化,周先生所谓“华夏文化”无疑是个睿智的选项。全球化时代,各种文明在碰撞在交融,不同的文化更不能画地为牢,而要学会跨界、渊博和交流。这是一个趋势,也是保鲜文化生命力的必然。

  张敬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